5月28日出版的《中國民族報》,以整版專稿加評述的方式,聚焦南京市秦淮區委統戰部長期以來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的成績。譜寫“同鄉共井”秦淮新韻,體現了南京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示範效應。以下為《中國民族報》刊發的記者牛銳專稿《譜寫“同鄉共井”秦淮新韻》:
《中國民族報》刊發版面
南京,六朝古都,人文蔚盛。秦淮,十里燈火,枕河人家。近年來,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委統戰部落實區委部署,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以“同鄉共井”品牌為引領,實施精神家園育人、文化滴灌浸潤、扶志培智結對、百年名店傳承、基層治理樣板5項工程,探索形成東部地區特大城市中心城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秦淮模式”,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譜寫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新篇章貢獻力量。
扶志培智結對,把各地各族群眾緊緊嵌入現代化産業體系
東方漸白,碧波如鏡。鳥語花香中,秦淮河兩岸的人家又忙碌起來,開始新一天的生活。
在南京艾爾娜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對公司研發生産的智慧交通安全設施産品在寧夏、陜西、雲南、貴州等地高速公路的應用進行討論。
這是一家年輕的高新企業,創立時間只有7年,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是發展勢頭強勁,在交通安全專業領域的科技成果已有百餘個,産品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
公司董事長姜雪是來自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的滿族青年,員工來自全國各地,其中少數民族員工約佔九成。
“我在南京讀大學時就喜歡這裡,畢業後在這裡紮下根。公司是在秦淮區委、區政府關懷下成長起來的,各族員工團結一心,為中國高速公路行業發展貢獻智慧,同時把研究成果更多應用於西部地區,更好實現社會價值。”姜雪説。如今,她還擔任秦淮區政協委員、月牙湖街道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會長,履職盡責,服務社會。
在公司不遠處,更年輕的力量在成長。
實踐課堂
在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汽車技術係教學樓,多輛新款寶馬汽車、勞斯萊斯汽車陳列在教室中。這裡是寶馬中國培訓學院基地之一,也是老師手把手教學生汽修技術的實踐課堂。
2024年是次仁朗傑在校學習的第二個年頭,他對汽車複雜的構造和電路網絡都有了基本了解,並且學會了發現故障、拆裝發動機等操作。“我希望以後回到西藏,能用學到的技術,開一家汽修店。”他説。
這位17歲藏族少年的夢想,有著堅實的依託。
作為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全國百強職業學校,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早在2007年就與西藏開展職教合作,2010年開辦西藏中職班,70%的生源來自農牧民家庭。學校援建了西藏第一家寶馬汽車4S店、第一家縣級電視臺,為西藏培養了上千名技術骨幹。如今,學校還與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50多所職業學校建立合作關係,開展項目支援、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持續建設‘共生交融’品牌,以職業教育助力民族地區發展,努力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職業教育標杆。”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周樂山説。
“近年來,秦淮區加強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為在地企業發展創造優良環境的同時,拓展東西部協作的新空間、新機遇,把各地各族群眾緊緊嵌入現代化産業體系,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培育新動能。”秦淮區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區工商聯常務副主席奚巍蔚説。
文化滴灌浸潤,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紅日初升,課間鈴聲響過,南京市朝天宮民族小學的活動區頓時熱鬧起來。
在中華文化符號展示區,用平板電腦掃描墻繪李白畫像,《將進酒》朗誦視頻躍然眼前;石榴園中,用分子結構呈現的石榴雕塑與怒放的石榴花相映成趣;運動場上,孩子們在巨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展示板前自由奔跑。
學校有近400名師生,來自漢、回、撒拉、蒙古、布依、維吾爾等多個民族。近年來,學校充分發揮教育主陣地作用,構建“四體六維”教育模式,把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細化為立志民族復興、深曉民族大義、堅守民族氣節、熱愛民族文化、崇尚民族英雄、促進民族團結六個維度的教育路徑,推進思政一體化建設。
“在校園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不僅在課堂上教授,還被生活化、實踐化,成為每個孩子的生動體驗,進而鑄牢中國心、中華魂。”朝天宮民族小學校長李萬青説。
朗朗讀書聲,隨風遠播形成了更美的和聲。
南京城墻博物館城磚 供圖 南京城墻博物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報國,耕宇牧星。該校經濟與管理學院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特色優勢學科為牽引、經濟與管理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影響力不斷提升,吸引全國各地各族學子報考。如今,學院少數民族學生佔比超過15%。
努爾扎提·阿力木是來自新疆鄯善縣連木沁村的維吾爾族學生。度過這個畢業季,他將以保送研究生的身份繼續深造。從剛入校時專業課成績墊底,到逆襲成“學霸”,獲得國家獎學金、校長特別嘉獎,努爾扎提·阿力木説:“是學院全員化服務體系、學業‘一對一’幫扶機制幫助了我,當選團十八大代表的藏族學姐嘎瑪白姆、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的彝族學長阿恩克其等的先進事蹟激勵了我。”而他也在自立自強的同時,組建“暖疆石榴籽”社會實踐團隊,用所學知識反哺家鄉。
近年來,經濟與管理學院針對學生實際,探索“四融四同”工作法,通過意識融入、組織融通、載體融合、資源融匯,推動思想同心、發展同向、實踐同行、成果同享。掛牌成立“經管紅石榴”工作坊,打造“格桑花開”“一心彝意”等實踐品牌,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
“我們堅持頂層設計發力、暖心工程有力、文化涵養用力、實踐鍛鍊助力‘四力’路徑,構建‘知—情—意—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閉環體系,引導各族師生不斷增強‘五個認同’,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更牢固、行動更有力。”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蘇州表示。
精神家園育人,展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艷陽高照,夫子廟步行街遊人如織。夫子廟學宮東側,坐落著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它是在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江南貢院歷史遺跡基礎上建成的,是集科舉文化展示、文物保護、制度研究為一體的大型專題類博物館。
“十載辛勤變化魚龍地,一生期許飛翔鸞鳳天。”這裡曾經承載著古代無數士子的夢想,如今成為人們了解科舉制度的熱門“打卡地”。
展廳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舉制度的歷史推動及啟示”專題展區引人駐足。“淵流:大一統國家形成及鞏固的密鑰”“共源:科舉制度的現代啟示”“鑄魂: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人和事”等單元,系統梳理了科舉制度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作用,立意新,落點實,引人深思。
“同鄉共井號”秦淮畫舫 供圖 秦淮區委統戰部
“我們充分發揮代表性文博場館的示範引領作用,以申報課題、推出特展、舉辦論壇、創立講堂為抓手,爭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創新展陳內容和形式,喚起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添磚加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副館長吳怡説。
與夫子廟隔河相望,南京城墻博物館人來人往。
這裡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城墻專題博物館。在“曠世城垣——南京城墻歷史文化陳列”展廳,700多塊明城墻磚列陣排開,氣勢恢宏。遊客可以了解修建南京城墻的故事,以及城墻見證的600多年曆史。
“南京城墻是明代都城城墻,由明太祖朱元璋設計並督工,長江中下游近百萬名工匠參與,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南京城墻博物館副館長金連玉介紹,每塊城磚的製造,都關聯著多個責任人,包括府、縣兩級提調官及司吏,在基層涉及總甲、甲首、小甲、窯匠以及造磚人夫。城磚上發現了“赤盞從敬”(女真人名)、八思巴文戳印,是各民族交融的重要見證。
“我們活化‘千年文脈’資源,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推動街區、景區、園區、校區四區共進,聯動創建,建設美麗古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景區,為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秦淮區民宗局副局長朱春香説。
百年名店傳承,打造交往交流交融場域
夕陽西下,到打釘巷吃李記鍋貼的顧客,又排起了蜿蜒的長隊。這家被網友稱作“好吃到飛起”的回族小吃店,盤踞各類必吃榜榜單,清晨5點半就有“特種兵”式遊客拉著行李箱趕來,晚上打烊前仍有人鍥而不捨等待。
“店裏堅持食材選好的,口感要上乘,肉餡多包點,價格實惠點。我們沒做過商業推廣,也不太懂網絡行銷,靠的是顧客的支持。”餐廳董事長李邦節説。他用老手藝做熏牛肉,用新方法做好鍋貼,對員工如家人,待顧客如親友,生意越做越好,顧客越來越多。
最是美食撫人心。在南京重要的商業街區王府大街,“中華老字號”安樂園菜館賓客盈門。豆沙包香甜細膩,牛肉圓子軟嫩易嚼,烤羊排香酥可口,老年人吃的是情懷,青年人吃的是品牌。貨真價實、匠心之作,是長久保持口碑的秘訣。
安樂園菜館始建於1920年,屢次遷址。進入新世紀,在黨和政府關懷下,在王府大街紮下根,駛上發展快車道。如今,菜館經營品種多達400多個,小吃、滷菜、早茶、火鍋、飯菜五大系列各具特色,入選“中華餐飲名店”“中華老字號”。
“我們做的是大眾餐飲,服務的是各族百姓。消費者滿意我們才能生存,守正創新才能發展。”在安樂園總經理嚴正渝看來,自己守護的這塊“金字招牌”,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有很高的社會價值。菜品吸收各地精華,體現中華飲食文化的傳承創新;員工來自全國各地,回、漢、彝等各族員工親如一家;食客來自五湖四海,在共享“舌尖美味”的過程中,增進對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認同。
基層治理創新,讓各族群眾共同當好主人翁
天色漸晚,秦淮區朝天宮街道七家灣民族之家工作站卻迎來一波業務高峰。就業、入學、養老、社會救助,居民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通過幫辦代辦機制,得到妥善解決。
2014年,朝天宮街道打破社區邊界,成立了覆蓋11個社區的七家灣民族之家工作站,10年來,逐步構建起街道工委牽頭、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議事、工作站運營的工作模式,並組建“盤根草志願服務隊”“民族之家藝術團”等隊伍,打造“四點鐘課堂”、民族之家音樂廳等陣地,構建互嵌式社區環境,為基層自治賦能增效。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展板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是黨和政府聯繫、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我們堅持黨建引領聚合力、服務為本促發展,團結各族居民當好基層治理主人翁,共建共治共享社區美好生活。”朝天宮街道統戰委員劉慶紅説。
在雙塘街道高崗裏社區,由各族志願者組成的“搖鈴示警”巡邏隊,走街串巷,手持喇叭,提醒居民關好門窗、擺好車輛、注意用火用氣安全。“首支‘搖鈴示警’巡邏隊成立於1983年,如今,搖鈴換成了喇叭,示警內容也有變化,但是各族群眾通過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實現自我管理的初衷沒有變,服務各族居民的使命沒變。”雙塘街道統戰委員張玫玫説。
暮色四合,槳聲燈影。河中,“同鄉共井”畫舫劃過霓虹倒影,由56朵花瓣組成的秦淮花燈,隨風輕搖。岸邊,秦淮區各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成員圍爐夜話,討論如何進一步發揮社會組織工作優勢,拓展領域,提升效能,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服務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上來。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們將圍繞關鍵領域、聚焦重點任務,堅持項目化、清單化、節點化推進工作,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取得實效,不負期望真抓實幹,彰顯秦淮統戰擔當。”秦淮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還建軍説。(文/圖 牛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