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經濟共舞、詩意與繁華交織 無錫高品質發展路上"一路好風光"
來源:無錫新傳媒  |  2024-05-31 09:43:17

  拍打泥條的聲音不絕於耳,壺身在明針的一次次打磨下,漸漸圓潤,在無錫宜興市丁蜀鎮西望村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學員們正在學習製作紫砂壺。距此不遠的三洞橋村,參觀開窯、購買陶瓷文創的遊客絡繹不絕。

  宜興前墅龍窯圍繞打造“600年龍窯IP”,已開發出20餘款文創産品,IP價值超2000萬元。它的活化復興,也帶動了周邊居民創新創業,紫砂直播、陶藝工作室隨之涌現,鄉村振興的路徑愈發明晰。

  無錫深刻把握人文與經濟的融合互動關係,傳統文化賦能城市經濟、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繁榮的例子在無錫城鄉屢見不鮮。

  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崇文重教的歷史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積厚流光、尚德務實的工商文化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綿延,經濟與文化的共同繁榮成為無錫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生動寫照。

人文與經濟共舞、詩意與繁華交織 無錫高品質發展路上"一路好風光"

  這座城,文脈綿延古今輝映

  綿延千年的文脈積澱,賦予無錫務實新的精神原力;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激發無錫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無錫清楚地認識到,繼承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産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現代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近年來,無錫通過“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激活了一個個古建老宅。走進東林書院,換上漢服,在茶香氤氳中,開啟一段愜意的書院生活之旅。“不光是文化與美食相結合的‘茶文雅集’預訂火熱,我們的研學課程、手作體驗、國學沙龍、實景演出,都很受歡迎。”無錫市東林書院與名人故居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書院探索創新,打造了書院生活文旅體驗中心,讓文物“活”起來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城市的現代文明空間。

  夜色漸濃,華燈初上,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人潮涌動。古運河上,新能源遊船和搖櫓船交錯而過,遊客們穿行在街區的各色創意小店內,聽一曲評彈,品一餐錫式美食,淘幾件非遺好物,再到“古運河·遇見博物館”探秘古蜀文明,沉浸式體驗古今交織的奇妙之旅。在無錫,“文化+”旅遊的模式,持續擦亮江南文化品牌,將園林、古鎮、博物館等城市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城市“夜經濟”的富礦。

  “一江一河”的城市生態T臺上,一個個古老的文化IP被激活;一場考古直播活動引發全網關注,為中華文明探源貢獻“無錫智慧”;歷史文化街區好戲連臺,吸引著市民遊客共同參與、共同分享、共同創造;一項項非遺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一次次實現跨圈傳播……在無錫,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産,在古今交映中照鑒著未來的方向。

人文與經濟共舞、詩意與繁華交織 無錫高品質發展路上"一路好風光"

  這座城,人文經濟相融共生

  人文環境不僅是一座城市的“軟實力”,更是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硬支撐”。

  近日,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江蘇卓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展示了“卓易紫砂街”線上元宇宙App,來賓們競相體驗定制個性化紫砂壺。數字賦能,助力國家級非遺項目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走向世界,紫砂産業孕育出了一個個全新的“非遺+”模式。據統計,2023年,無錫文化産業增加值653.44億元、增速達10.32%,江蘇卓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首獲“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提名,全市“五經普”認定文化企業數增速、入選國家文化出口“雙重點”名單數均列全省第一。

  以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利用為核心,以“一條河、一座城”為主題,無錫正在持續推進文化遺産整理、保護、修繕與開發。運河匯、紅船場、慶豐文化藝術園區等一大批沿運河而建的創意園區脫胎于工業遺産,經過活化利用,“變身”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打卡地。小婁巷、惠山古鎮、清名橋、運河外灘、融創文旅城等載體煥新升級,6個案例入選江蘇人文經濟第一批入庫案例,入圍數量位居全省前列,不斷展現無錫國際消費城市新形象。

  從全國首個央視拍攝基地到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無錫通過不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城市發展插上文化和經濟的“雙翼”。“目前,園區已聚集國內外800余家規模影視文化類企業,去年底,産業園總産值達60億元。”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産業園管理處主任姚競菲透露,産業園正朝著電影工業4.0的目標加速邁進。

  可以説,無錫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每一次蝶變,都離不開文化的有力支撐,鑄造文化、發展文化、依靠文化,正是推動無錫成為國內經濟版圖重要城市的基本經驗。

人文與經濟共舞、詩意與繁華交織 無錫高品質發展路上"一路好風光"

  這座城,工商基因代代傳承

  作為民族工商業的發源地、鄉鎮企業“蘇南模式”的發軔地,工商名城一直是無錫最重要的注腳、最鮮明的標。2023年,無錫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55萬億元,人均GDP連續4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規上工業總産值超2.5萬億元,6個産業集群規模突破2000億元,其中,物聯網、高端紡織、生物醫藥産業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探尋數字背後的故事,人們會發現這座城市有著鮮明的特質,那就是務實擔當、與時俱進。

  5月28日,位於無錫吳文化公園內的“一包三改”紀念館新館和“四千四萬精神館”同時開館。40多年前,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無錫憑藉“四千四萬”、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以外向型經濟創造了“蘇南模式”的奇跡。40多年後的今天,無錫將城市發展融入世界格局。一棉集團、陽光集團、金茂集團在埃塞俄比亞陸續建成投産紡織項目;由本土企業紅豆集團主導開發的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深耕柬埔寨16年,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近3萬個。“4月,我們推出紅豆數字員工1號‘悅’、2號‘雲’開啟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新紀元。”紅豆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創新為追求,以奮鬥為信條,在無錫這片土地上,“四千四萬”精神隨著時代發展寫下了更加生動的注腳。

  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動力,令今日之無錫乘上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東風。當下,無錫錨定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高地的目標,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中國製造”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浪潮,著力打造“465”現代産業集群,前瞻謀劃未來産業新賽道,以實際行動為發展新質生産力蓄勢賦能。

人文與經濟共舞、詩意與繁華交織 無錫高品質發展路上"一路好風光"

  這座城,以人為本共享福祉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無錫市梅裏遺址博物館內,一場幾何印紋陶主題社體驗活動吸引了眾多遊覽者。當歷經千年的出土陶器出現在眼前時,人們的眼中寫滿了“震撼”。

  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典型的“以人為本”的發展學。連續四年捧回“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獎盃的背後,是無錫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無錫近年來建成的百餘座“鐘書房”,成了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遊客打卡的新地方;從城市到鄉間,一座座小劇場遍地開花,成為本地院團、群文團體的重要舞臺;越來越多的爆款劇目選擇到無錫演出,“一票難求”成為錫城演出市場的新常態……

  在無錫,人居環境越來越美,百姓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大街小巷,點綴著一個個“口袋公園”,裝滿了市民們的“小確幸”;荒蕪的橋下空間被激活,“變身”為藝術天地、健身樂園;設計感十足的座椅遍佈街頭,“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廳傳遞出脈脈溫情;無錫更用顯微鏡體察民生細節,用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管理,2021年以來已滾動實施“微幸福”民生事項5718件、下發62批重點督辦事項清單,群眾滿意率100%。

  人文之美也帶來了近悅遠來的城市吸引力。無錫堅持把人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最具活力、最具創造性、最具能動性的要素。截至目前,無錫已集聚起16.64萬高層次人才、2.16萬留學歸國人才、51.12萬高技能人才,這一高品質人才隊伍還在不斷擴充。

  眼下,無錫美術館、無錫市文化藝術中心、無錫交響音樂廳三大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正加速推進,計劃于2025年底建成投用,將成為展示傳播無錫形象的重要載體。我市還在全力推進各類文化創意載體建設,打造具有文化和旅遊特色的高品位步行街,推出一批形態、業態、文態、生態“四態合一”,景區、街區、園區、社區“四區融合”的開放式人文新空間。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和名片。“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當一曲民樂合奏《太湖美》在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響起,無錫也向世界講述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熠熠生輝,燦爛多姿。(無錫新傳媒 作者 韓玲 張月)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