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書展已經在“最江南”的蘇州連續舉辦多屆,在閱讀推廣活動的組織上也始終強調突出江蘇地域特色。本屆江蘇書展,和江蘇文化相關的閱讀活動佔比約十分之一,一批反映江蘇傳統文化的新書好書在書展上首發,多位著名歷史文化學者在書展現場和讀者暢談江蘇文化。
“我用十三篇散文,來呈現江蘇十三個設區市經歷時光沉澱下來的美,並希望將這種傳統的美、地域的美永遠傳承下去。”書展第一天,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新科的新作《江蘇十三美》首發。在書中,他用精妙的文筆為大美江蘇傳神寫照,細細描摹江蘇各地的風土人情。
十五年前,著名作家葉兆言出版過一本《江蘇讀本》,以江蘇十三座設區市為敘述主題,成為解讀江蘇的經典人文地理讀本。十五年後,葉兆言再次探訪江蘇各地,廣泛查閱資料,對《江蘇讀本》進行約7萬字的修訂,全景式勾描江蘇的前世今生。“網上常有人調侃江蘇是‘散裝’的,但在我看來,這恰恰反映了江蘇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江南文化在江蘇兼而有之,互融共生,美美與共。”《江蘇讀本》修訂本分享會上,葉兆言這樣解讀他對江蘇文化的理解。
這裡是江蘇,東臨黃海、西擁長江,以佔全國1%的陸域面積、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經濟繁榮之地……由江蘇省地方誌辦公室編撰的江蘇首部綜合性省情教育通識讀本《這裡是江蘇》在書展現場首發,向讀者全景式介紹江蘇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胡阿祥從“可讀”“可遊”“可思”等角度,深入闡釋江蘇之美。“龍盤虎踞、南北貫通的金陵文化,聰穎靈慧、細膩柔和的吳文化,清新優雅、視野開闊的維揚文化,氣勢恢宏、尚武崇文的楚漢文化,活力四射、充滿開放意識的海洋文化,再加上江蘇自然的‘上善若水’、當代的‘強富美高’,構成‘七彩紛呈’的美好江蘇。”結合《這裡是江蘇》,胡阿祥這樣闡釋江蘇的文化魅力。
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沿著運河看中國·江蘇篇》《蘇州運河十景故事》《蘇州運河資源價值與利用研究》《揚州運河十三景》等一批反映江蘇運河文化的新作在本屆書展上亮相。
“這本中英文版《沿著運河看中國·江蘇篇》,致力於向海內外讀者講好運河故事,讓讀者了解大運河江蘇段的地理變遷,感受運河沿線人民的生活狀態、文化情感以及那份與運河共生共榮的深厚情誼。”《沿著運河看中國·江蘇篇》主編、河海大學生態文明建設與流域保護研究院教授張兵説。揚州市推出的《志説揚州運河十二景》以揚州地方誌書以及《揚州畫舫錄》《揚州水道記》等50多種方志古籍為依託,將現代考述文章與志書記載、清宮輿圖、景觀古圖、名家詩詞等多種元素結合,為書展呈上一道展現大運河揚州段歷史景觀精華的文化大餐。
蘇州是江南文化核心城市,江蘇書展的“書香蘇州館”成為觀眾了解江南文化的一扇窗口。走進帶有濃郁蘇式園林特色的“書香蘇州館”。雕版印刷、蘇式盆景、江南絲綢……吳文化特色底蘊與現代生活在此相融。觀眾可以在“書香蘇州館”觀賞“斯文在茲——崇文重教的蘇州城”特展和《蘇州全書》編纂工程出版圖書100冊成果展示,也可以參加“蘇州曲藝文化名城”、《百步芳草》、《行寫蘇州 遍尋江南》、《蘇州紅色文化資源手冊》等蘇州文化新書的首發分享活動。
豐富多彩的江蘇非遺技藝也助陣本屆江蘇書展。“無錫精微繡展示”“如皋木偶藝術表演”“垛田農民畫成果展覽表演”“銅山侯氏毛筆製作展示”“漆扇製作、雲錦展示”……書展舉辦期間,一批國家級、省級非遺在“方志江蘇館”輪番展演。在給小讀者演示毛筆的製作過程後,徐州銅山侯氏毛筆製作傳承人侯佰武説:“在書展現場製作毛筆,讓很多人此前只在書中看到的非遺技藝‘立體’起來‘鮮活’起來,也會讓更多人愛上江蘇的非遺技藝。”(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于鋒 馮圓芳/文 余萍 趙亞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