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權威數據顯示,自1997年中央部署開展對口援疆工作以來,截至2023年底,江蘇累計提供援疆資金320多億元,選派11批共3000多人次幹部人才到新疆工作,完成援建項目3000多個。江蘇支援新疆縣(市)數量和人口居全國首位,也是全國唯一設有兩個前方指揮部的省份。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江蘇援疆,整整27年的跨越山海,共為建設大美新疆而拼搏進取、不懈努力——不僅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血脈呼應,更是勇於擔當、接力奮鬥的光輝歷程,是民族團結、交融共進的動人篇章。
2024年10月9日,江蘇採訪團赴新疆伊犁採訪報道。國際在線應邀參加,以媒體視角,真實記錄下江蘇援疆中“蘇韻伊情”的真實故事。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蝶湖之畔,一座狀似石榴的玻璃建築靜靜地藏于繁茂的綠植之中,其門楣上醒目地寫著“石榴籽書屋”的字樣,彰顯了其獨特的存在。跨入門檻,眼前是一列列寬敞的木質書架,上面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書籍,陽光穿過玻璃窗灑落,光影斑駁,十余位讀者正在裏面專心閱讀。
這裡是國內首家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石榴籽書屋。這顆以“石榴籽”命名的文化種子,在鞏留縣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見證了江蘇援伊·蘇州(張家港)工作組對口支援鞏留縣工作的碩果。
石榴籽書屋裏配齊了閱覽書桌、椅子、書架等設施,40多平米的書屋佈置得井井有條,各類圖書整齊擺放在書架上,供群眾閱覽。
鞏留縣石榴籽書屋
在書屋內,李女士正在教上小學的兒子閱讀。她説,石榴籽書屋是她最喜歡帶孩子來的地方。“這裡的親子閱讀活動很有意義,不僅讓孩子們愛上了閱讀,也讓我們家長有機會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李女士邊説邊指著書架上的兒童圖書,“我兒子對科學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宇宙和恐龍方面的書籍。在石榴籽書屋,他總能找到最新出版的科普書籍,這裡成了他探索科學奧秘的小天地。”李女士隨手拿起她給自己借閱的書籍《現代棉花高産優質栽培技術》補充道:“我自己也喜歡在這裡翻閱一些關於農業技術的書籍,這對我的工作幫助很大。”
建築整體為半圓形鋼架結構,頂部設有五角星天窗,內部功能區以“同心圓”造型排列分佈,藏書量5000冊左右。這也是2020年建成的第一家石榴籽書屋。
書屋的成功運營,離不開張家港市的大力支持。張家港市不僅提供了豐富的圖書資源,還派遣專業圖書館員進行指導,確保書屋高效運轉。“繼蝴蝶湖石榴籽書屋後,2021年,團結湖畔又添一座新館,延續著石榴籽書屋的精神。”江蘇援伊·蘇州(張家港)工作組負責人介紹,以此為基礎,工作組指導鞏留縣文旅局制定石榴籽書屋統一建設標準,包括統一標識、統一業務標準、統一服務規範等,如今已在各鄉鎮村社區企事業單位建立了102座石榴籽書屋。張家港市圖書館還為書屋提供數字資源、遠程技術支撐和遠程業務支持。
石榴籽書屋內景
“我們期望通過石榴籽書屋這個平臺,讓文化成為連接各族人民的紐帶,推動鞏留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江蘇援伊·蘇州(張家港)工作組負責人對此充滿信心。
據統計,“石榴籽書屋”相繼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900余場次,累計5萬餘人次參與;開展志願者服務累計時長達4200小時;常態化開展趣味課堂253場,參與人數近萬人。截至目前,已有超30萬人次走進書屋閱讀書籍。“石榴籽書屋”不僅成為全縣文化建設的名片,更成為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窗口。
石榴籽書屋,正如其名,已成為鞏留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象徵。正如書屋墻上那句醒目的標語:“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援疆的道路上,張家港市與鞏留縣攜手共進,共同書寫民族團結的新篇章。(文/圖 羅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