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寬闊的小區道路,整齊劃一的停車位,乾淨整潔的庭院環境,清新雅致的外立面……近日,走進位於淮安市清江浦區清浦街道的東風花園小區,優美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孩童在新修葺的休閒廣場上追逐嬉戲,老人圍坐“綠色長廊”裏曬著太陽、聊著天,隨著清江浦區2024年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深入推進,這座建成于2000年的“高齡小區”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東風花園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幸福工程”。2024年以來,該區以城市更新為契機,把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區政府十大惠民工程,樹立“共同締造”理念,將共商共建共享貫穿改造工作全過程,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讓群眾參與到小區改造方案編制中來,切實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得民心、合民意。
“以前這片‘小花園’雜草叢生,不少裸露的黃土,下雨天還容易積水,每次散步經過都沒處落腳。”老住戶楊昕媛指著眼前一片綠化帶説,住建部門和街道社區認真聽取了老百姓訴求,小區整體煥新,步行道“四通八達”,電瓶車也有了專屬車棚,不用再日曬雨淋,更杜絕了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雖然住的是老小區,但我們享受到了‘新生活’!”業主們紛紛點讚。
東風花園小區健身廣場
改造現場施工負責人朱海洋説,小區原本只有200個停車位,經過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後,停車位擴增至400個,新增車棚、充電設備35套,可以滿足約1000輛電動車的停放。與此同時,小區還整修了健身廣場,新增了太極雲手、扭腰器、慢步器等運動器材,以及兩個羽毛球場地,群眾的休閒活動一下子豐富了起來。
同樣以省級宜居示範居住區標準推進的還有東方花園小區,當前施工隊伍正快速有序地進行掃尾工作,曾經的“老亂差”小區搖身一變換上了“新裝”。區住建局工作人員張威介紹,除了圍繞雨污分流、路燈監控、停車位擴增、活動場地提升等方面實施改造,還聯合屬地以書香之意、教育內涵為主要設計元素,充分展現小區的文化特性,不僅從觀感上提升小區形象,也豐富小區的文化涵養。
房屋由“舊”到“新”、道路由“堵”到“疏”、車位由“少”到“多”,78個老舊小區的“裏子”“面子”得到全面提升。張威説:“在具體改造中我們堅持‘先民生後提升’,把群眾的建議和智慧作為開展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重要依據。此外,小區改造重在提升資源利用率,違建、雜物間等低效空間的清理都能多出不少空間,特別是在保留老房子‘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美化,讓歷史記憶融入現代時尚。”
東方花園小區
“我們在改造過程中加入城市更新微改造理念,引入‘社區管小區’治理新模式,實現基礎設施和服務效能‘雙提升’,讓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清安社區黨委副書記楊志恩介紹,社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堅持建管並重、長效運行,將物業管理服務融入黨的基層治理工作中,積極推動“紅色物業”進小區,做好改造工程的“後半篇文章”,實現老舊小區“有人管、管到位”,將小區打造成有色彩、有品質、有活力的溫馨港灣。
近年來,清江浦區抓住小區物管這一城市治理微觀層面的“牛鼻子”,聚焦物業管理和服務群眾的難點問題,制定《清江浦區紅色物業管理示範項目“六好”管理辦法(試行)》《清江浦區紅色物業“雙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建立健全“54321”工作承諾等機制,持續深化紅色物業建設,構建起全員參與、共治共享的社區物業黨建聯建格局,不斷提高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效能。目前,累計創成省級紅色物業示範項目10個,市級紅色物業示範項目10個,涌現出“紅色先鋒管家”7名。(文/圖 蔣童 嚴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