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樓就能買早餐,出門就能吃飯、理髮、配鑰匙、修鞋,附近還有醫院,真是吃喝看病全都不愁!”在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開街道紫荊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讓居民的幸福生活變得觸手可及。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文娛消費,在這個“圈”內都能得到滿足。
紫荊社區是一個由商品房小區、安置房小區、綜合性廣場組成的混合型社區,居民結構多樣。前期,社區通過“線上+線下”調查問卷的形式,充分了解居民需求,因地制宜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缺什麼、補什麼”,社區致力於將居民的“需求清單”轉化為“滿意清單”,保障居民的生活便利。
據了解,紫荊社區在小區內部、外部道路及轄區綜合性廣場周邊增設各類“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導視圖30余個。在導視圖上,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書店、花房、特色餐飲店、農貿市場等場所的位置一目了然,居民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目的地。“我們老年人生活所需基本就在小區附近,有了這個導視圖,能讓我們少走不少彎路。”家住紫荊花園的黃大爺讚揚道。
天剛濛濛亮,新開街道明珠花園北門旁的包子鋪就開始和面、燒水、蒸包子,忙得不亦樂乎。早上7點,一旁便利店的劉老闆也開始整理自己的貨櫃,等待顧客光臨。
“選擇在小區附近開店,既是看中不遠處星湖101廣場的人流量,也是看中這裡的煙火氣。”便利店的劉老闆説。作為聯通城市經濟微循環的“毛細血管”,“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既給居民帶來便捷的生活,也促進了周邊個體工商戶和企業的繁榮發展。
“無論是吃飯,還是健身購物看電影,周邊選擇性很多,生活體驗感真的很不錯。”家住星湖鄰裡小區的滕先生感慨道。近年來,在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和新開街道的支持和建設下,社區周邊的消費場景更加豐富、多元,配有較為完善的基本公共設施及配套服務。“15分鐘便民生活圈”內的多元化佈局能夠更好地滿足居民在餐飲、醫療、教育、購物等方面的消費需求,助力城市運營和社會治理,帶動消費、促進就業。
“我們提前準備好了招聘海報和詳細資料,方便求職者全面了解企業背景及崗位要求。”前不久,社區“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開展了一次招聘活動,這是社區就業服務站建成以來第三次組織此類招聘會。
除此之外,社區將“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工作與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完善社區服務建設等多項工作相銜接;推動十五分鐘內的“就業服務圈”“小修小補便利圈”“兒友幸福圈”“養老服務圈”等“圈圈建設”;新建或完善了社區婦女兒童之家、居家養老活動室等,進一步提高社區綜合服務水準,打造友好型社區。
10月份以來,一批公共的“小修小補”小屋正式投入使用,讓縫紉、修鞋、小家電維修等民生服務又重新回歸到居民視野中。“生活中都會有需要修修補補的時候,基本每天都有顧客來。社區將小屋免費給我們使用,我們的收費會略低於市場價。”修鞋匠陸師傅介紹道。
“15分鐘便民生活圈”,24小時濃濃煙火氣。“早上散步後在樓下吃個早餐,下午約上幾個老友去社區養老活動室下個棋或打個乒乓球,晚上步行去農貿市場買個菜回家做飯,每天生活都很充實。”家住明珠花園的唐師傅高興地説。這也是絕大多數居民的心聲。(文 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