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7時30分,江蘇啟東中遠海運海工碼頭,由來自五大洲近20個國家的工作人員共同打造、被稱作世界最大噸位、最大儲油量的新型“海上移動煉油廠”——“亞歷山大·德·古斯茂”新型FPSO海上浮式生産儲油船成功交付開航。
澳大利亞籍合同經理Edna Tan(右三)與男同事一起到碼頭送別“亞歷山大·德·古斯茂”儲油船。
12月14日,南非籍綜合控制主管Allen(中間前者)與巴西籍貨油系統主管Cargo Supervisor相擁道別,期待再見。
12月15日,中方工作人員為船舶離港做準備。
該FPSO船體總長334米,型寬60米,型深33米,排水量達46萬噸,可適用於全球各個海域的油氣開發作業。項目自2022年2月開工以來,歷經2700萬工時,集成42000噸上部模組,直至海試完工,來自巴西、荷蘭、南非、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技術專家與中方人員並肩作戰,共同經歷了近3年的設計、生産建造全過程。
12月15日傍晚,“亞歷山大·德·古斯茂”新型FPSO海上浮式生産儲油船燈火璀璨。
“這就是‘人心齊,泰山移’!”在該船的命名儀式上,巴西石油區塊經理奧古斯托·戈梅斯先生如此點讚。他表示:“這是一個全球合作的壯舉,匯集了世界各地最頂尖的專業力量,成千上萬人、數百個組織齊心協力,交付了這樣一個宏大的項目。”
11月8日,“亞歷山大·德·古斯茂”儲油船命名儀式上,Juliana Casaccia Vaz女士用斧頭輕輕砍斷連接船身的細纜繩,標誌著該船建造基本完工。
11月8日,參與建造的工作人員與“亞歷山大·德·古斯茂”儲油船合影。
11月8日,來自法國的Blanchard攜兒女參加聚會,他作為該項目經理來到中國已有兩年多時間。
從概念設計誕生,到見證海運海工進行集成、調試,工程師Juliana Casaccia Vaz女士去過全球30多個國家,她説:“與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人們在這裡通力合作,這種多樣性和包容性,為項目的成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10月31日,巴西籍工程師Juliana Casaccia Vaz女士(左)與中方技術人員王成斌一同核驗設備數據。
10月23日,集中控制室內,多個國家的技術人員通過數字化平臺開展工作。
10月24日中午時分,不少外籍工作人員來到咖啡吧午餐小憩。
12月13日,土耳其籍維保監督助理Oruc Furkan(右)與Ugur Ibrahim在作業區開展設備巡查。
巴西籍船員Frank手上的“HOLD FAST”,寓意著堅守。
蘇格蘭籍維修主管Scott Gilles被中國文化實力“圈粉”,他將帶著龍舟模型前往巴西。
12月13日,菲律賓籍廚師為工作人員準備中西合璧的午餐,他所在的團隊將為不同國家人員的三個月航行提供餐飲保障。
依託得天獨厚的江海深水岸線和長三角産業配套,江蘇已經形成沿江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産業帶。啟東地處江蘇省最東端,與上海隔江相望,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是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海工船舶及重裝備製造基地。中遠海運重工董事長梁岩峰表示,全球聚力造出這艘“海上移動煉油廠”,充分展現了中遠海運與SBM、巴西石油的團結協作、強強聯手的戰略合力,並將在國際能源裝備市場的大舞臺上開啟新的合作篇章。(新華日報· 交匯點 記者 余萍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