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田野泛綠。沿著淮安市清江浦區二河東堤遠眺,數方魚塘整齊排列,魚塘中間的智慧增氧泵激起層層漣漪。魚塘邊向東望去,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連片農田,田中小麥剛露新芽,與河堤相隔水鳥盤旋的二河共同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清江浦區二河東堤俯瞰圖
近年來,清江浦區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江淮湖群生態綠心”示範區、更好展示“象徵意義”的目標定位,持續深化精品農業培育、生態環境優化、景觀價值提升“一地三用”模式實踐,在和平、武墩、城南等二河沿線的鎮街,推進實施兩萬畝的稻漁生態種養項目。該項目東至G25長深高速,南至淮河入海水道,西至二河東堤,北至明遠路,總佔地面積2.03萬畝,其中魚塘3000畝、耕地1.73萬畝,按區域劃分為6個地塊實施改造提升。
和平鎮電站村稻漁生態種養項目俯瞰圖
在和平鎮電站村,千畝農田被波光粼粼的北幹一支渠東西貫穿,沿渠而建的中心路上坐落著一座新建的光伏提灌站,農田的西側分佈著總面積約400畝的魚塘,魚塘用於換水的地涵與周邊河道以及環繞農田的灌溉渠相連,構建起魚塘用水——農田灌溉的水循環系統。
“我們對周邊所有河道進行疏浚連通,設立了魚塘尾水治理區和約700米長的蓄水渠,用於儲存經沉澱、凈化處理後富含氮、磷、鉀等養分的池塘養殖肥水;在水稻灌溉期,利用光伏水泵系統將肥水和農田尾水提升到灌溉渠補充農田灌溉,實現池塘養殖尾水和農田退水的循環利用。”清江浦區城鄉融合建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王凱介紹,經預測,通過光伏發電和回歸水提灌,每年可節約用電超5600度、減少灌溉用水30萬立方、畝均節約肥料約35斤;同時,水稻畝産增加約40斤、漁業畝産增加約35斤、農戶畝均增收約100元,區國有平臺公司在該區域流轉的800畝土地每年産生經濟效益約40萬元,一體實現“三降四增”的多方共贏。
和平鎮三閘村二河東堤俯瞰圖
在和平鎮三閘村西側的二河東堤旁,數臺挖掘機正在同步施工,將零散池塘逐個打通,使其最終成為一個寬約22米、長約200米的大魚塘。
三閘村周邊原有20多個私人魚塘,總面積約200畝,這些魚塘不僅大小、深淺不同,還有部分因疏于管理被廢棄,雜草叢生、違搭亂建、垃圾亂堆,效益低下的同時更嚴重影響周邊環境。對此,清江浦區統籌和平鎮、融投集團及資規、城管、農水等相關資源力量,因地制宜系統推進地塊(魚塘)徵收、土地流轉、環境整治等工作。
數臺挖掘機在將零散池塘打通
“我們是2024年10月入場施工,先後清除雜草120畝,清運土方3萬立方米,清理河道約1200米,目前正在配合和平鎮和相關部門進行破舊房屋拆除、沿河魚塘打通、河堤拓寬加固等工作。”清江浦區城鄉融合建設發展公司工程部負責人王恒清説,灌溉尾水、降雨、池塘尾水等地表徑流富含氨氮、磷等,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不僅造成水資源浪費,而且加劇了周邊河道的富營養化。後期,公司將在該片區建立一條可以蓄水的生態凈化溝,通過涵洞及節制閘將當地的雨水徑流、農田和池塘尾水攔蓄並通過光伏提灌站循環起來,下游再種植黑藻、菱角、黃菖蒲、睡蓮等水生植物,可有效減少農田排水的氮磷含量,達到凈水目的。
二河東堤沿線俯瞰圖
“在清江浦區和平鎮,我們通過生態種養的方式,構建起高效、綠色、可持續的漁稻生態循環系統。”清江浦融投集團副總經理孫健表示,2025年,集團將完成對武墩、城南等地的約2600畝漁業養殖、1.6萬畝耕地的生態循環改造,並在未來幾年結合二河沿線改造提升,大力推進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通過漁業工程、尾水治理、碳匯造林、道路工程等,實現池塘養殖産能穩步提升、尾水排放穩定達標、水産品高質高産、漁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著力將二河東堤沿線打造成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一地三用”實踐示範樣板區。(文/圖 胡宗元 嚴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