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瞧瞧‘報喜菇’——‘六妹’!”2月25日一早,南通市如東縣掘港街道野營角村羊肚菌種植基地,種植戶施兵迫不及待地展示,“首批羊肚菌大約採了600斤,再有一週就能批量上市。”
展示羊肚菌
羊肚菌是四大名菌之一,口感柔嫩,營養價值高,有良好的食療作用。6年前,掘港街道首次引進這一作物,多年來,一批本土“技術官”紮根田間攻克種植難題,“推廣官”走街串巷打通銷售渠道,“種植帶頭人”帶動周邊農戶拓展種植規模,小小菌菇不僅成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山珍”美味,更解鎖了鄉村産業發展新路子。如今,掘港街道的羊肚菌種植總面積超110畝,畝均利潤超3萬元。
傾力合作助紮根
走進施兵的羊肚菌大棚,揭開的塑膠膜下,一朵朵羊肚菌宛如一把把精緻的小傘,錯落有致地“盛開”在田壟上,蹲在“傘花”中的村民一手握著刀,一手扶著“傘蓋”,輕輕一割,便將羊肚菌從菌床上採下,動作迅速又精準。
“羊肚菌在我們這裡算稀罕貨,它十分嬌氣,最初怕種不活,只試種了半畝。”施兵介紹,好在有一群“得力夥伴”相助,國峰家庭農場主周國峰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種植菌菇的老手,周國峰對羊肚菌既熟悉又陌生,為了種好這朵“嬌氣菇”,他不僅重點研究了如東氣候,還借鑒南北方種植模式,集成了一套適合本地的種植設施,讓羊肚菌成功在如東“紮根”。
“老周是技術一把手,有他做後盾,我現在更側重跑市場。”施兵説,目前,他已與20多家上海收購商建立了合作關係。“批量上市期間,周邊種植戶有需要的,我就幫著對接客戶,有了穩定的銷路,大家種得也放心。”
羊肚菌大棚
強強聯合促成長
與施兵羊肚菌大棚內的“風景”不同,在天星村張雲平家庭農場羊肚菌種植基地內,農場主張雲平正與村裏的種植帶頭人朱廣如查看菌苗,剛剛冒頭的羊肚菌雖僅有指甲蓋大小,卻已初具傘形。
2025年是張雲平種植羊肚菌的第二年,他選擇的也是産量高、品質優、口感好的“六妹”品種。張雲平説:“按照目前的行情,‘六妹’鮮貨收購價在40元一斤,若後續産量穩定,畝均收入可達4萬元。”如今,天星村的羊肚菌種植面積已超過20畝,張雲平等一批新能手也逐漸嶄露頭角。
事實上,朱廣如與周國峰、施兵也是“好搭檔”,他在技術上與周國峰合作緊密。而施兵廣闊的銷路渠道,朱廣如既是聯絡人,也是受益人之一。三人既跨村合作,又各有側重,共同將羊肚菌這一特色産業推向新的高度。
烘乾羊肚菌
多方共撐“黃金傘”
引進一個品種,帶動一方産業。因羊肚菌受益的不僅僅是種植戶。臨近中午時分,野營角村羊肚菌種植基地內,工人們正忙著將採摘好的羊肚菌分揀、切割,以便送入烘乾設備進行烘乾。近日來,基地每天都會聘用10多名務工人員,都是附近的剩餘勞動力。
作為目前羊肚菌種植面積最大的村,野營角村正在積極扶持這項特色産業。“羊肚菌産業的發展,除了能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外,更主要的是有效助推我村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野營角村黨總支副書記曹晉華説,過去該村屬於傳統農業村,農業産業結構單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近年來,羊肚菌産業不斷發展壯大,讓種植戶、村民掙到了真金白銀。
“我們正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積極打造羊肚菌特色産業,為此,村裏組建了技術服務團隊,致力於為種植戶提供從生産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曹晉華説。接下來,野營角村將繼續擴大羊肚菌種植規模,採取“村集體+基地+農戶”的方式發展羊肚菌産業,撐好這把鄉村振興“黃金傘”。(文/圖 徐書影 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