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淮安市文化藝術學校劇場內詩韻流淌,由淮安市文化藝術學校、淮安市清江浦區文化館、淮安市朗誦之友俱樂部聯合主辦的“運河流詩意,潮起滿眼春——季風《運河記》首場詩歌朗誦會”在此拉開帷幕。這場以聲波為舟楫、以詩行作帆影的文化盛宴,通過46位朗誦者的傾情演繹,將大運河2500年的浩蕩史詩與現代詩歌藝術深度融合,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貫通古今的視聽盛典。
本次朗誦會以淮安本土詩人季風的現代詩集《運河記》為核心。季風現任淮安市政協文化文史委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其作品有《老鄉》《黑眼睛》等,曾獲首屆卞之琳詩歌獎、首屆聞捷詩歌獎等殊榮。他在自序中寫道“與一條河流生死相依”,將運河視為“鐫刻在大地上的史詩”,詩中既有“浪花在橋下一朵追著一朵奔向遠方”的哲思,也有“追趕李白、王安石背影”的文化自覺,實現了歷史厚重感與藝術感染力的統一。
朗誦會現場
朗誦會通過《發光的非遺》《歷史的鏡像》《漣漪的線頭》《晃動的傳説》《起伏的心脈》五大篇章,構建起立體的運河文化圖譜。
朗誦者們以飽含深情的聲音,帶領觀眾穿梭于各個運河地標之間。在朗誦者們富有感染力的吟誦中,這些原本靜態的建築與遺跡被賦予了鮮活生命力,紛紛化作文字裏跳動的意象,成為展現運河文化的生動注腳,讓觀眾深切感受到運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獨特韻味。
朗誦會現場
淮安作為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近年來持續推進“百里畫廊”建設,不斷探索文化遺産的創新表達。此次朗誦會正是這一脈絡下的標誌性成果。詩人季風説:“每一次看到運河,我都心潮澎湃。中洲島、國師塔、慈雲寺……這些都是我年輕時經常念叨的名字。如今凝視它們,仿佛能聽見歷史的迴響。你只要與這片土地對視,情感便會從記憶深處迸發。”這場朗誦會不僅是對運河文化的深情告白,更是以詩為媒、以情為橋,探索文化遺産與當代生活共鳴共生的創新實踐。(文/圖 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