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陳存國:把2000多件農家“古董”搬進展覽館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5-26 15:23:50

  “這是過去農民用以稻麥脫粒的碌碡,這是喂豬用的石槽,這是打樁用的石榔頭,這是人工灌溉的腳踏水車……”初夏時節,在位於泰州興化市戴南鎮朝陽河畔的茅山鄉土風情苑內,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茅山石刻代表性傳承人陳存國,正在向前來參觀的人們介紹農耕文化展館裏“老古董”。

非遺傳承人陳存國:把2000多件農家“古董”搬進展覽館_fororder_圖片5

用以稻麥脫粒的碌碡

  這個展館佔地3000多平方米,投資300多萬元,大大小小的實物2000多件,成為當地學校的教育實踐基地、石鎖愛好者的俱樂部,還有知青之家、民居縮影等……一個石匠何以要做這樁看似“毫無效益”的事,陳存國道出真諦……

  今年61歲的陳存國出生在戴南鎮薛楊村,初中畢業後就跟著村裏的打工一族前往宜興打拼。做過油漆匠,收過廢品,開過舊貨調劑商店。在素有“陶瓷之都、石器之鄉”的丁蜀鎮,他看到,當地的石刻、陶瓷藝人們不但手藝精湛,而且十分注重文化的積累和産品的包裝。

  2011年,陳存國決定回到家鄉幹石刻這一行。他多次登門求教當地祖傳石刻工匠樹正銀、樹順義父子,得到他們的言傳身教。石刻種類有陽刻、陰刻、鏤空、平雕、浮雕、圓雕、貼雕、嵌雕心印模等技法。用紙做成拓片貼在石坯上,或用筆先在石上依照畫稿勾勒出所要刻的圖案、紋樣、字跡,然後精雕而成。好的成品,必須雕刻刀要準,深淺一致,線條要勻,鏟底平整等。陳存國從頭學起,夜以繼日的苦練,雙手佈滿了血泡進而變成老繭。他的作品大到牌坊,小到墓碑都滲透著“藝術的美”。從興化板橋竹石園內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橋板行跡圖”、興化“明城墻遺址”等,到茅山“景德禪寺”門楹匾額石刻,陳存國以自己精湛的藝術成為石匠行業的傑出代表。

非遺傳承人陳存國:把2000多件農家“古董”搬進展覽館_fororder_圖片6

茅山鄉土風情苑一瞥

  陳存國在石刻藝術的實踐中悟出了一個道理,任何行業都有個從傳承到發展的過程。他看到當年石匠們精雕細琢的石磨、石臼、石碑等散落在民間,面臨消失的境地,並下決心辦起了這個鄉土風情苑,讓石刻文化、農耕文化代代相傳。

  他只要發現哪家有石頭、木制的且有收藏價值的農具就千方百計買過來。為了一套糙米用的碓臼及其配件,他硬是拆下來抬到展覽館裏。他得知山東某地有一對古老的石獅子,他花8000元買下來,雇傭卡車運到這裡。

非遺傳承人陳存國:把2000多件農家“古董”搬進展覽館_fororder_圖片7

耕犁

  走進展覽館裏,小到淘籮、算盤,大到風車、耕犁、轎子,對於成人來説,是一種美好的回憶,對於孩子來説,是一種鄉土的文化。

  2017年12月,陳存國被江蘇省委組織部等8家單位授予江蘇省鄉土人才“三代”新秀。2022年6月被興化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興化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興化市鄉土人才大師工作室。目前,陳存國正在籌建一個儒學廣場,讓孩子們在參觀農耕文化後,勵志成才、建設家鄉、報效祖國。

  “年青人睹物生感慨,老一輩觸景引回憶。作為興化非遺石刻的傳承人,我就要盡力做好工藝的傳承、文化的傳承,讓我的作品將來也被後人傳承……”陳存國篇末點題。(文/圖 袁開建 蔡愛方 陳新)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