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護一泓清水 “潤”七城百姓
來源:遼寧日報  |  2021-06-08 10:53:51

  原標題:護一泓清水 “潤”七城百姓 ——撫順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守護大伙房飲用水水源地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撫順1

大伙房水庫壩上景色 鄭永爭 攝

  核心提示

  6月的遼東山區,綠樹擎天,山花爛漫。沿著密林中的公路一路前行,一幅幅生態美景從車窗外掠過,遠處的大伙房水庫猶如一顆巨大的翡翠鑲嵌在崇山之中,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撫順市大伙房飲用水水源地擔負著瀋陽、大連、鞍山、撫順、營口、遼陽和盤錦7個城市人口的生産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務,總庫容量近22.68億立方米,供水地區人口占全省的52%,經濟總量佔全省的80%。

  “十三五”期間,撫順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最嚴厲的退管措施全力保護好大伙房飲用水水源這一泓清水。通過實施環湖截污、搬遷關閉、礦山整治、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生態廊道建設、治理過度開發等舉措,實現了從“環庫周邊開發”向“搬遷退耕還草”轉變、從“庫區環境整治”向“流域生態治理”轉變、從單純的“污染排放防治”向“環境風險防控”轉變,確保了一泓清水“潤”七城。

  實施一級保護區封閉管護

  6月6日,記者走進大伙房水庫庫區,一片青山碧水映入眼簾。晨曦照耀下的湖面金光粼粼,罕見人煙的幽靜讓周邊林中鳥語更顯清脆,讓人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眼前一望無際的綠樹青草,帶來的不僅僅是絕佳的風景,它還如同巨大的綠色屏障,掌控著大伙房水庫生態系統的平衡。

  “前面就是一級保護區了,已經退耕還濕了。”撫順縣上馬鎮李家村村民郭松説。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前方是一眼望不到頭的濕地,成群的鳥兒嬉戲追逐,發出歡快的叫聲。

  “我家原來有3畝旱田就在隔離護欄的那一邊,退耕還濕後,政府每畝地每年給1000元。”郭松告訴記者。

  李家村位於大伙房水庫北岸集水區,離水庫僅五六百米。保護水源,退耕還草,郭松非常贊成,“你看現在多好,到處是綠樹青草,水清了,環境也美了。”

  為了保護這道綠色屏障,2013年年底,撫順市全面啟動大伙房水源綜合治理工作。一級保護區實行退耕自然封育、畜禽養殖退出、移民搬遷。

  目前,撫順已實現了對一級保護區封閉管護,一級保護區內3萬畝土地實施退耕還草並建立補償機制,生態恢復成效明顯;對一級保護區內的村民進行生態移民搬遷,確保“搬得出,住得穩”;完成了對一級保護區畜禽養殖(戶)的搬遷和補償;實現了大伙房水庫庫區內網箱養殖全部退出;完成環庫周邊502.5公里封閉圍欄工程建設,相關縣區成立管護隊伍並初步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實現了對一級保護區全方位監控。整合保護區內公安、環保、交通和水庫管理局等單位72個監控點位的監控數據升級聯網,重點對一級保護區實施全方位晝夜監控預警,實現了保護區內道路、橋涵等重點部位的安防。

  構築環境安全硬防線

  6月5日8時30分,大伙房水源地巡查隊岳彩生等5人對大伙房水庫庫區水域及周邊進行常規巡查。當巡查至水庫北岸羊角溝一帶時,發現有漂浮物停留岸邊的情況,巡查隊隨即將情況反映至水源保護二隊,水源保護二隊立刻派出10人清漂隊伍在20多分鐘的作業時間裏將約10立方米的漂浮物清運完畢。

  2015年,省投資7200余萬元完成大伙房水庫清漂工程,在庫區內共修建5座清漂工作平臺、2座碼頭及3條清漂道路,配置高效的清漂設備,在水庫布設3道攔漂網,提高水質監管能力和清漂工作效率。

  為了保護大伙房水源地,撫順市建起了層層防護網。“十三五”期間,撫順市結合大伙房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工作實際,印發《大伙房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風險防範工程方案》,投資4.89億元,確定了192項風險防範措施,全力築牢大伙房水源地環境安全的硬防線。針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道路穿越的突發環境風險,撫順市加強穿越一級保護區8條道路的交通運輸管理,嚴禁運輸有毒有害物品車輛駛入大伙房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通過在穿越道路上建設導流槽及應急池,設置警示標誌,禁止危險品運輸車輛通行,有效防範危化品運輸車輛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突發環境風險事件;編制修訂了《撫順市大伙房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預報預警突發水環境風險,防患于未然,全面保障了飲用水水質安全。

  撫順市還完成了大伙房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內渾河、蘇子河和社河3條主要入庫河流河道整治、生態帶防護及涵養林工程建設。實施河道封育,在水源保護區內重點治理了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35條河流和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26條河流,提升了保護區生態環境水準。建成社河河口、渾河流域英額河、蘇子河源頭等7個重點生態濕地,使其與河流生態帶及河道周邊景觀共同形成河道生態景觀系統。

  目前,撫順市大伙房水庫上游3條入庫河流及其流域考核的6個斷面均達到Ⅱ類水質標準,水質達標率100%。

  讓百姓捧上生態“金飯碗”

  撫順縣上馬鎮四家子村,整齊劃一的農家院賞心悅目,清澈的小河沿村流淌,一幅整潔清新的山村畫卷映入眼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撫順2

大伙房周邊鄉村整潔一新,風景如畫 (資料片)

  為了保護水源地生態環境,四家子村轉變種植模式,從2015年開始大力發展綠色生態有機農業。

  “去年收入30多萬元,今年還得擴大生産。”清原滿族自治縣英額門鎮椽子溝藥農黃喜春滿臉喜悅地説,他家種的100多畝龍膽草今年喜獲豐收,通過專業合作社統一銷售,價錢漲了不少,每公斤達到45元。

  “全村95%的農戶都種龍膽草,年人均收入5萬元。”椽子溝村黨支部書記季宗英説。依靠龍膽草産業,村民們住上新房,買了小轎車,開著轎車去農田,已成當下村裏一景。

  大伙房水庫水源地流域保護區內土地種植面積約為86.6萬畝,主要以旱地種植為主,約佔種植總面積的74.3%;水田約佔種植總面積的17.13%;園地種植較少,約佔種植總面積的5.2%。

  為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撫順市積極開展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和試點基地工作,通過調整保護區內的農業生産方式,改變種植結構,建設有機和綠色農業生産示範基地,實現保護區內有機農業生産示範區化肥、農藥零施用和綠色農業生産示範區化肥、農藥減施和限施,從源頭上防控農業面源污染。目前,撫順優質米種植面積保持在22萬畝,食用菌生産規模1.65億段,中藥材生産規模102萬畝,山野菜生産規模23萬畝。全市建成綠色食品企業66家、綠色有機農業生産基地24.5萬畝,在新賓滿族自治縣打造了以短梗五加生産為主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撫順縣打造了大伙房牌黑木耳等食用菌深加工産業基地,清原縣打造了龍膽草等萬畝藥園,東洲區打造了萬畝葡萄長廊。

  垃圾分類減量讓環境大變樣

  沿大伙房水庫一側的公路北行,可以看到入水庫支流之一的蘇子河。河道旁的一處山坳裏有個小山村——新賓縣上夾河鎮古樓村。乾淨、原生態,是這個村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我們村裏老人、小孩都知道垃圾分類,也都會做。”採訪中,村民付蓮琴告訴記者,家家戶戶都有小糞堆,將廚余垃圾漚肥。小孩子到外面玩,吃剩的果皮都會帶回家,放到肥堆裏。

  村黨支部書記谷懷春介紹,村裏實施垃圾分類,為了便於村民們理解、記憶和操作,按照屬性,將廢棄金屬製品、廢家電、剩菜剩飯、家禽糞便、電池、塑膠、磚瓦、殘土等垃圾分為五類進行分類回收,大多數垃圾可就地消化。前幾年,每週得拉走差不多10車垃圾,現在一週收一次垃圾,半車都沒有。

  為防止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飲用水水源,“十三五”期間,撫順市在保護區“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中開展飲用水源保護、生活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4類項目建設,建設20個污水處理設施和2座垃圾處理分選場。陸續投入運行了紅透山鎮、清原鎮、南雜木鎮等8座污水處理廠,目前設計的總處理能力約為5.13萬噸/天。

  保護區內基本實現了畜禽養殖糞便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撫順市出臺《貫徹落實遼寧省千村美麗、萬村整潔行動畜禽養殖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專項行動方案》。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現有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5%以上,其中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100%。推進42個建制村美麗鄉村建設,實施農業農村污染綜合整治,在撫順縣建成2個垃圾綜合處理場,建立保護區內垃圾處理處置體系,截至目前,保護區內的行政村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體系全覆蓋,農村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2014年至2019年期間,撫順市對保護區內的撫順縣上馬鎮、清原縣北三家鄉等13個鄉鎮以及醫院、學校、居民集中區等建設了25座污水處理設施,目前均處於正常運行狀態,新增污水處理能力4100噸/日,實現了鄉鎮污水處理的全覆蓋。

  連結 

  目前,撫順市大伙房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撫順部分)範圍主要包括撫順縣、新賓縣、清原縣和東洲區所轄的22個鄉鎮254個行政村,人口約47萬人。

  水源地保護區(撫順部分)總面積5403.41平方公里,其中:一級保護區面積為100.51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面積為220.19平方公里,准保護區面積為5082.71平方公里,大伙房水源保護區面積約佔撫順市國土總面積的48%。(遼寧日報記者 周明 崔振波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