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博物館現疑似原始岫岩河磨玉制“鞋楦子”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04-28 18:54:07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消息:近年來,民間博物館異軍突起,其館藏物品更是不斷助力探究歷史的縱深。近日,位於天津市武清區的“農耕文化博物館”館藏的50多個打制為主、磨制為輔的鞍山岫岩河磨玉“鞋楦子”及石制“鞋楦子”引起專家關注,這些藏品疑似為鞍山海城小孤山古人類的最早製鞋用具。專家表示,此次公開的“鞋楦子”可能改寫已知的小孤山及遼寧省乃至原始人類的生活歷史。

民間博物館現疑似原始岫岩河磨玉制“鞋楦子”_fororder_成型的“鞋楦子”。攝影 董楠楠

成型的“鞋楦子” 攝影 董楠楠

  天津市武清區的“農耕文化博物館”是民間收藏界“奇才”周樹春用26年時間打造的。在收藏的上萬件玉制工具及禮器中,很多“珍品”時間跨度久遠,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近期,館藏的50多個打制、磨制的岫岩河磨玉“鞋楦子”及石制“鞋楦子”,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

民間博物館現疑似原始岫岩河磨玉制“鞋楦子”_fororder_近看很清晰的“鞋楦子”。攝影 董楠楠

“鞋楦子”的清晰模樣 攝影 董楠楠

  北京大學原地質係岩礦教研室主任、礦床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和玉石專業委員會顧問、中國觀賞石協會科學顧問王時麒教授表示,周樹春“農耕文化博物館”的玉制物品,收藏量如此之多,玉石品質如此之好,是很難得的民間收藏珍品。王時麒教授在看到這些“鞋楦子”時判斷,這些“鞋楦子”80%是由遼寧鞍山岫岩玉礦帶的玉料製成的。

民間博物館現疑似原始岫岩河磨玉制“鞋楦子”_fororder_王時麒在講解“鞋楦子”的産地。攝影 董楠楠

王時麒(中)判斷“鞋楦子”的産地 攝影 董楠楠

  周樹春介紹,這50多個“鞋楦子”中,最大的一塊河磨玉“鞋楦子”重20.6斤、長32釐米、寬14釐米、高16釐米;最小的長11釐米、寬4釐米、高6釐米。

  日前,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遼寧海城小孤山仙人洞考古負責人、古人類學家傅仁義教授對這些“鞋楦子”的年代給出了答案。

  在“農耕文化博物館”玉器工具、禮器展覽室內,傅仁義教授看到這麼多河磨玉和石制的“鞋楦子”,表示這個太罕見了,小孤山仙人洞出土萬餘件石制工具及生活物品,還沒有發現類似于“鞋楦子”的物品。如果説是一個兩個,“孤證不立”可能是偶然的,居然有這麼多出現,這是小孤山考古一個新的課題,小孤山的古人類最後到底去了哪,這些“鞋楦子”也許能提供很高的價值。  

民間博物館現疑似原始岫岩河磨玉制“鞋楦子”_fororder_傅仁義對“鞋楦子”非常關注。攝影 董楠楠

傅仁義(左)對“鞋楦子”非常關注 攝影 董楠楠

  傅仁義介紹,小孤山遺址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東南部的孤山鎮青雲山腳下,為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38種哺乳動物化石、上萬件石製品,是我國舊石器考古發現與研究中最重要的遺址之一,其第二、三層的年代約為3萬至2萬年前。小孤山出土的兩件玉製品材料均來自出産透閃石玉山料的岫岩縣偏嶺鎮細玉溝村。從細玉溝流出的出産河磨玉的小溪,匯入小孤山遺址青雲山腳下的河中,所以小孤山遺址的古代居民可以從河中撈取河磨玉,在西邊不遠的山上也可以採到透閃石玉。從這些出産于岫岩玉礦帶的“鞋楦子”可以得知,小孤山遺址的居民既能夠比較容易地獲取玉料,又具備了製作工具的能力,他們將玉料加工成工具或生活用品也就不以為奇了。

民間博物館現疑似原始岫岩河磨玉制“鞋楦子”_fororder_眾多的“鞋楦子”很亮眼。攝影 董楠楠

眾多“鞋楦子”很搶眼 攝影 董楠楠

  傅仁義表示,從這些“鞋楦子”可以推斷,距今兩三萬年前的小孤山居民懂得了“遠古鞋子”的製作,發現穿上鞋子比赤腳行走要方便、耐磨。這樣,“遠古的小孤山人”(也可以稱作“遠古的鞍山人”)遷徙得可能就會更散、更遠。因此,這些“鞋楦子”也許將來會為論證“遠古的小孤山人”最後去了哪提供一些佐證。(文 張士龍 王蘭)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