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做活河海大文章建設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
來源:遼寧日報  |  2022-08-30 10:36:35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遼寧考察併發表重要講話,極大地激勵和鼓舞了營口市黨員幹部群眾。大家紛紛表示,一定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感恩奮進,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堅定不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美麗宜居營口;堅定不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進共同富裕;堅定不移傳承紅色基因,營造良好政治生態。以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進入新時代,營口市委堅持把所有經濟社會工作都放在政治天平上來考量,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以政治方向為引領,奮力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品質發展。

  營口,因河而生、向海而興。百年港城借遼寧沿海經濟帶高品質發展東風,舉全市之力不斷推進港産城融合發展、遼河文化産業帶建設,做好開發開放大文章,推動城市振興發展。

  統籌規劃 謀定城市發展方略

  去年以來,營口市確立了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以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為重點,推進産業結構調整;以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為引領,推動港産城融合發展;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為支撐,為全省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發展作示範;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的,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城市發展方略。

  把理順體制機製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突破口,組建城市綜合執法局,整合營商局、審批局及商務局工作職能,理順規劃局體制,優化五大産業發展中心隸屬關係,從根本上解決了聯絡對接不暢、多頭管理服務問題。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抓實“一網通辦”“一網統管”,網上實辦率突破80%。優化法治環境,加快法治政府建設,加強和規範事中事後監管,創新監管方式,提高監管精準性和透明度,打造寬進嚴管、便捷利民的監管模式。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創城為抓手提升城市品質,提升群眾獲得感、滿意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升級、口袋公園建設,清理城市“八亂”,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在全國97個地級以上參評城市中排名第27位。今年上半年,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8.6億元,投入36.3億元保障“三保”支出,搭建就業平臺,新增城鎮就業10092人。

  剛剛閉幕的營口市委第十三屆四次全會明確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港産城融合發展、遼河文化産業帶建設,為營口振興發展提供支撐,主動融入和服務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為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作貢獻。會議審議通過了《營口市“港産城”融合發展規劃》《“遼河文化産業帶”國土空間專項規劃——營口市大遼河沿岸地區綜合規劃設計總體方案及行動計劃》,分別明確了港産城融合發展和遼河文化産業帶建設的空間佈局和總體目標。港産城融合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形成以港聚産、以城聚産、港城共興,“1+1+1>3”的協同效應和共振效應,構建生態安全、空間有序、功能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遼河文化産業帶建設的總體目標是:打造北方城市公共濱水空間典範,建設成為營口港産城融合發展的代表性空間和標誌性載體。

  項目支撐 主動融入遼寧沿海經濟帶

  自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營口在産業轉型、體制創新、開放合作、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歷史性跨越。

  營口港集裝箱海鐵聯運量連年佔東北總量60%以上,穩居全國第一。冶金、精細化工、鎂質材料等臨港産業加速成長。自貿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開放新平臺從無到有,日趨堅實。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紮實推進。主城區5G覆蓋率超過95%、工業互聯網等産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領先全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政務服務效率大幅提升,網上實辦率大幅提升。民營經濟佔地區生産總值比例達81%,“專精特新”、上市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營口市以富有時代感的高品質項目群建設為抓手,推進“老原新”結構調整。成立工作專班,建立25名市級領導精準幫扶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制度,推進總投資1238.5億元的215個“老原新”項目加速。今年上半年,營口新包裝項目353個,簽約項目382個,開工項目566個,22個項目列入省萬億級産業基地培育工程,到位國內資金、固定資産投資總量均列全省第三。總投資120億元的陸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116億元的中交LNG接收站項目和總投資25億元的三峽燃氣聯合循環調峰發電項目分別獲國家發改委、省發改委核準批復,清潔能源産業禦風起航。

  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賦能産業轉型升級。上半年,新建5G基站700個,累計開通5G基站4000座,城區5G覆蓋率超過95%。建成工業互聯網二級解析節點4個,累計接入企業用戶數600個、標識註冊量1.5億個,標識解析量1300萬次,均列全省第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56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3戶,“雛鷹”“瞪羚”企業25戶,3家精細化工中試基地入選省科技引領創新工程,獲批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不斷加快創建全省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示範市的步伐,在全省率先成立民營經濟促進局、制定出臺《民營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成立民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制定出臺《營口市創建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示範的實施意見》和《營口市創建新時代民營經濟“兩個健康”示範的政策措施》,設立全省首個“民營企業家日”,設立民營企業發展專項促進資金。在民營經濟“老原新”結構調整、數字化建設、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給予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升級轉型,走“專精特新”之路,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27.7萬戶,佔全部市場主體的98%。

  釋放優勢 加速推進港産城融合

  營口市在港産城融合發展上,轉變港口發展方式、優化港口供給能力、提升港口服務水準,建設現代化樞紐港;建設東北糧食集散交易和精深加工基地、東北先進製造基地、東北亞物流樞紐基地等,推進一流航運生態建設,優化臨港産業生態;建設高水準開放城市、國家創新城市、高品質幸福城市,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建設遼河文化産業帶,重塑城市骨架、延續歷史文脈、涵養生態文明、突出空間治理。

  遼河文化産業帶如此佈局:大遼河岸線和大遼河入海口的西海海岸線以生態恢復為主,打造成高品質濱水休閒活力帶,大遼河支流、勞動河、民興河等將建設成為七道生態走廊;深挖大遼河區域歷史、文化、生態資源,形成田園農旅休閒、鴨舌島運動遊樂、老港文創商務、老城文化風情、紅海灘鳥灣生態等八個功能區。

  港産城融合發展的總體佈局是“一核引領”“三區示範”“多區聯動”。“一核引領”,以蓋(州)鲅(魚)同域為主體,打造港産城融合發展核心區。“三區示範”,依託仙人島港區碼頭資源和能源化工産業基礎,打造仙人島臨港新型能源化工集聚示範區;依託遼河歷史文化産業帶,打造遼河歷史文化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示範區;依託北海經濟開發區,打造北海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濱海旅遊康養示範區。“多區聯動”,聯動自貿片區、沿海産業基地、大石橋經濟開發區、南樓經濟開發區等重點園區,按照全産業鏈發展模式培育壯大特色産業集群,蓋州市建設全省鄉村振興先行示範區,大石橋市建設世界級鎂製品加工基地,老邊區建設全産業鏈專業網紅經濟城,站前區主要建設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沿海産業基地建設千億級綠色精細化工示範園區。

  百公里沿海産業帶上,高新區、自貿片區、綜合保稅區、産業基地、北海經濟開發區、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鲅魚圈區)、仙人島經濟開發區等國家級、省級開放平臺依次排開,産業空間廣闊,要素配置能力強,母城服務配套成熟,港産城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百公里沿海産業帶宛如向海力挽的長弓,張力十足,蓄勢待發,而港口則是長弓搭箭點、開放新引擎,産業強磁場。今年上半年,營口港集裝箱海鐵聯運量佔東北地區總量的61.4%,穩居全國第一。

  河海交融處,高新區、自貿片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四區疊加”,制度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國際商品直營倉惠及區域消費者,食品化粧品保稅分裝、保稅維修和維修再製造、冷鏈物流産業雛形初現,生機勃勃。今年上半年,新增外資企業39家,進出口總額24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3%。

  在全省“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格局中,營口既是瀋陽現代化都市圈的出海口,又是沿海經濟帶的主軸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營口是東北亞經濟圈、“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開放優勢突出,氣場強大。

  集約高效利用港口岸線土地資源,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有序推動集裝箱、液體散貨等大型專業碼頭及深水航道建設,積極推進仙人島疏港鐵路、疏港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智慧港口建設。

  加快發展糧食倉儲、流通、加工、貿易,打造“北糧南運”樞紐城市,堅決扛起保障“北糧南運”通道暢通的政治責任。

  加快傳統産業智慧化升級改造,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降解材料及製品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建設東北先進製造業基地。

  紮實推進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國際物流及供應鏈、城市配送、電商物流、冷鏈物流等,加快建設大宗物資集散、交易、交割中心。

  城市隨著港口壯大和産業發展而成長,城市的精氣神滋養著港口和産業發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營口提升城市管理水準、功能品質、文明程度,讓城市更加井然有序、和諧安定、高效便捷,更具市政民風之美、人文情懷之美、禮德誠信之美。

  從大遼河流經營口的起點到營口沿海南端的仙人島,從河海之濱到東部山區,河海新營口走下藍圖,走進時代。懷河之深流,擁海之潮頭,向著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目標,百年港城再出發。(遼寧日報記者 高漢雷)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