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海絲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景
來源:遼寧日報  |  2023-10-13 10:23:50

  原標題:“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展吸引大量觀眾 “海絲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景

鞍山:“海絲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景

康熙青花雛菊紋菱口盤 受訪者供圖

鞍山:“海絲遺珍”見證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景

康熙青花青釉葫蘆瓶 受訪者供圖

  9月29日,在鞍山市博物館開展的“海絲遺珍——‘碗礁一號’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參觀。此次展覽由鞍山市文化旅遊發展促進中心、福州市博物館主辦,展出的65件瓷器是從眾多沉船出水瓷器中遴選出來的代表性瓷器,包括清康熙青花青釉葫蘆瓶、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大碗等。這些被大海深藏了300多年的精美瓷器,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瓷器之美和海上絲綢之路商貿盛景。

  “碗礁一號”沉船遺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嶼頭鄉北側五州群礁的中心——碗礁附近。附近漁民世代在此捕魚而常會用漁網打撈上來瓷碗,故以碗礁為名。2005年,“碗礁一號”沉船被發現,同年,中國水下文物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工作歷時三個多月,累計出水文物1.7萬餘件,出水文物多藏于福州市博物館。

  “碗礁一號”出水的瓷器為清代康熙中期景德鎮民窯産品,大部分為青花瓷器,少量為青花釉裏紅器、單色釉器、五彩器等。瓷器胎質堅硬,胎色潔白,胎釉結合緊密。青花瓷器型有盤、花觚、尊、香爐、罐、碗、深腹杯、瓶、盞、洗等,青花色澤明艷、層次豐富,大件陳設器畫工精美,反映了清康熙年間景德鎮民窯最高的制瓷工藝。

  福州市博物館館長張振玉介紹,“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不僅裝飾題材廣泛、圖案佈局巧妙合理,更在紋飾上面突破了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充滿了生活氣息,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在“碗礁一號”沉船及平潭水域出水瓷器展現場,通過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觀眾可一睹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考古報告顯示,“碗礁一號”沉船遺址地處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上,這裡往北可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港口,往南可達泉州、廣州等貿易港口,及至東南亞地區,是南北貿易的必經之路。同時,沉船遺址出水了大量的遺物,以瓷器佔絕大多數,另有極少量的木質、石質、銅質器物,多數歸為外銷商品。

  在此次展覽中,清康熙青花雛菊紋菱口盤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該盤的內外壁均飾十六開光雛菊紋,盤心為卷葉地五纏枝菊。張振玉介紹,雛菊紋又稱“翠菊紋”,有學者認為它描繪的是地中海的一種花卉,具有典型的域外文化特徵。這類瓷器有一個名字叫“克拉克瓷”,它是指明末清初的一種青花外銷瓷器,其特徵就是在器物面上畫成了一朵花瓣形,在花瓣裏面又畫上各種紋樣,就好像在開著窗戶一樣,所以它叫作“開光”樣式的瓷器。在“碗礁一號”沉船瓷器中,就有一批繪有開光紋樣的器物。還有一些器物的圖案也與13世紀西亞地區銀器的造型風格相似,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格。這都為推定“碗礁一號”運載的物品為外銷貨物提供了判斷依據。

  張振玉認為,“碗礁一號”是福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和轉運港的重要見證。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産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行銷海外,“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的文物不僅代表了清早期中國民窯瓷器的較高水準,也是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手實物資料。

  據悉,展覽將展至12月20日。(記者 譚碩)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