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司組織召開的品牌農産品追溯應用典型案例調研會上,大連海參溯源體系入選全國溯源應用典型案例,大連市海洋漁業協會受邀分享建設經驗。
“每個環節都有‘抓手’,大連這個做法抓得好”“大連海參原産地坐標圖把大連海參認證範圍界定得非常直觀、追溯目標明確”“大連海參‘一圖一庫一系統’溯源體系相當於從生産源頭到消費者餐桌都有跡可循”……現場專家對大連海參立體溯源模式給予高度評價。
作為全國水産品行業首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大連海參”産業規模舉足輕重。2024年數據顯示,大連海參養殖面積達218萬畝,産量8.24萬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1/4,總産值約300億元,是區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産業。然而,近年來假冒偽劣行為的猖獗,嚴重制約了産業高品質發展。
為破解這一難題,2024年,在大連市海洋發展局指導下,大連市海洋漁業協會牽頭構建了覆蓋全鏈條的大連海參溯源體系。該體系通過“一圖”明確地理標誌保護範圍,“一庫”儲存關鍵信息,“一系統”實現從苗種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併為達標企業發放專屬溯源碼,相當於為大連海參貼上“數字身份證”。
成為該溯源體系認證的原産地企業並非易事。大連市海洋漁業協會秘書長張恒介紹,申請企業需通過嚴格的現場核查,包括審驗企業的海域使用權證或海域承包協議,核查三年財務交易記錄以確認苗種及原料來源,查驗進貨臺賬、加工記錄、出庫記錄等,最終僅有不到70%的申請企業能通過認定。自2024年12月首批溯源碼發放以來,已有40家企業獲發75萬枚溯源碼,約265萬斤大連海參帶著“身份標識”進入市場。
目前,溯源體系成效初顯。今年上半年,納入體系的海參企業銷量同比增長15%-30%。與此同時,大連海洋漁業協會聯合5家律師事務所建立維權機制,向電商平臺發函提示強化審查,並已在北京西城法院起訴3家涉嫌侵權商家,形成“溯源+維權”雙保障模式。(記者 : 于雅坤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