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印記】廣東橫琴:制度創新 釋放發展新活力

2018-12-14 15:59: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張群

  廣東橫琴島與澳門唇齒相依,最近處僅187米;與香港一衣帶水,相距34海裏。從一座荒島,到今天的開放島、活力島、生態島、智慧島;從人跡罕至,到今天的車水馬龍,橫琴人艱苦創新的改革探索,讓橫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45歲的謝速蓮15歲就跟隨家人來到橫琴賣菜謀生,她那時最大的夢想是能到澳門賺錢,過上好日子。

  橫琴島民 謝速蓮:以前在家那時候也是耕地,我哥他説橫琴離澳門很近,兩對面隔一條河,夢想都要去澳門。

  曾經一心想去澳門的謝速蓮,腳踏實地地在橫琴打拼了許多年。如今她的手中管著二百多套房屋的租賃,自己還經營著一家民宿。

  記者:現在還想去澳門嗎?

  橫琴島民 謝速蓮:不想去了,現在澳門很多人都很羨慕橫琴的,都會過來橫琴這邊(生活)。

  央視記者 焦暢:我身後的大橋叫蓮花大橋,橋的東邊是澳門,橋的西邊是廣東橫琴島,十年前,在橫琴,最著名的産業是養殖生蠔,相對於東岸金碧輝煌的澳門來説,橫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一座荒島。十年間,橫琴鳳凰涅槃,從橫琴新區正式設立到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不平凡的改革之路。

  橫琴的騰飛源於2015年,廣東自貿試驗區橫琴新區掛牌,橫琴再次成為國家戰略重鎮。橫琴開發的第一步,就被明確要求必須保持島嶼的永久生態,70%的土地要禁建和限建,這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為了節約土地成本,當地政府決定在橫琴全島地下建設一條管廊。然而要實現這個創新的理念,從動工打下第一根樁子開始,建設者們就遇到了巨大的考驗。

  中國二十冶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 陳大剛:這個裏邊的淤泥不但深厚,而且特別軟,可以説是跟我們豆腐腦是一樣的,第一根樁往下放,它自己就往下掉了,第二根樁都沒來得及接上。

  橫琴地下多為灘塗、魚塘,淤泥最深的地方能有40多米,想在這樣的軟土上搞工程,就像是在豆腐腦上繡花。惡劣的施工環境並沒有阻擋建設的腳步,當地政府排除一切困難,最終讓設計得以呈現。

  央視記者 焦暢:在橫琴,新建的賓館、學校和寫字樓我們是看不到空調外機的,這製冷用得冷凝水都來自地下的綜合管廊。這些我們日常常見的管道都在管廊內集中統一管理,整個管廊長33.4公里,環繞整個橫琴島,是橫琴的一條看不見的主幹道。

  從此,人們在橫琴島上再也看不到被挖開的“拉鏈路”和各種電力“蜘蛛網線”,這條地下管廊給橫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深化對港澳合作、促進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是國家賦予橫琴的使命。陳彩玲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在橫琴中醫藥産業園已經工作了三年,自從2014年12月橫琴口岸和澳門24小時實行通關後,她就每天往返在澳門和橫琴之間。作為第一個《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落地項目,中醫藥産業園已經成為澳門新興産業之一,也成為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陳彩玲和她的同事們已經將中國的中醫藥文化和藥品推廣到了非洲及其它葡語系國家。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産業園員工 陳彩玲:我們是培養當地的醫生,用一些中醫特色療法,或者針灸,沒想到可以用我自己的技術,把中醫帶出去,其實這意義真的很大。

  現在,有更多的像陳彩玲一樣澳門青年,被橫琴新區創新的體制所吸引,來到這裡實現他們的夢想。

  澳門青年創業谷創業者 周運賢:就像我們當初剛來的時候,您所看到這個場地都是免費的,我們相當於是拎包入駐,一站式的得到這個服務。你會發現這裡會充滿著創新的活力。

  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著力進行體制機制創新”的囑託,橫琴新區目前實際落地近300多項改革措施。澳門青年創業谷,已經成為澳門青年在橫琴發展的“夢工場”。如今,近7000人360家創業團隊在全面實行“港人港稅,澳人澳稅”的政策中獲益,橫琴還對創業的港澳永久居民個稅進行差額補貼,實施5年來,累計發放財政補貼將近1億元。

  澳門青年創業谷創業者 周運賢:我們是跟橫琴基本上是同呼吸共命運,共同成長。橫琴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窗口,我覺得公司的迅猛發展,應該是我們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

  五年來,橫琴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創新人才加速集聚。一系列“全國率先”的舉措極大地激發了橫琴的市場活力。

  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 楊川:橫琴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機遇,下來我們將與澳門一起發展新産業,創造心動能,為澳門的産業多元化發展創造好的條件,也為粵港澳灣區的建設做出橫琴獨特的貢獻。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