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廣東破解“土地癌症”:石漠披綠裝 窮土變金山

2019-06-17 09:18:29|來源:中新網|編輯:趙宇靜

  中新網廣州6月17日電 題:廣東破解“土地癌症”:石漠披綠裝 窮土變金山

  記者 程景偉

  6月17日是第25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今年中國確定主題為“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動綠色發展”。記者日前跟隨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走進粵北山區,探尋荒漠化治理的“廣東密碼”。

  從煉山伐木者到森林守護人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的三排、白芒、南崗等區域,地處南嶺山脈,村寨散落于海拔250米至500米之間的石灰岩地帶。在這片瑤族集中居住區,村民們曾經以煉山、伐木維持生計,一度産生了嚴重的石漠化問題。據了解,石漠化是一種岩石裸露、具有類似荒漠的土地退化過程,被稱為“土地癌症”。

  “以前大家都上山砍柴,樹越來越少。山上剩下光禿禿的石頭,看起來很醜。一下大雨,土都流到了三江河裏,整條河非常渾濁。”三排鎮山溪村村民唐一妹告訴到訪的記者,如今,這種現象已不再發生,村民們都成為了大山森林的守護人。

  連南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房興表示,自1999年以來,當地將該片區域劃為生態公益林,同時採取封山育林的方式加強生態管護,禁止砍柴、放牧等破壞生態行為,大幅減少了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干預。

  經過持續近20年的荒漠化治理,這片區域逐漸恢復了群峰矗立、植被豐茂的面貌。村民們守著青山也並不“吃虧”,當地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從1999年的2.5元/畝升至2019年的40.1元/畝(廣東省補39.1元,清遠市補1元),增長超過16倍。“生態得保障,農民得實惠。”房興表示,此舉既加強了生態公益林的建設、保護和管理,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同時也維護了生態公益林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當地還探索種植有利於石漠化治理的銀杏林、油茶、桑葉、野葡萄等經濟農作物。眼下,村民們對發展森林旅遊、農家樂等産業充滿了期待。“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瑤族民族文化風情相結合,大力發展旅遊業,綠水青山就可以轉化成金山銀山,從而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推動鄉村振興。”連南縣副縣長潘康凱稱。

  不久的將來,連南縣將建成廣東省首個國家石漠公園——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廣東近日將組織專家對該公園建設規劃進行評審,專家評審通過後將進入全面建設階段。2019年預計將投入2000多萬元,重點開展公園主入口道路、綠道、科普宣教館、森林步道、林業科技示範園等基礎設施建設。

  荒漠化地區林地納入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管理

  相關專家指出,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的籌劃建設,標誌著廣東省石漠化綜合治理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已從植樹造林等工程治理向生態治理、綜合發展等方向轉變,將對該省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及生態保護起到示範性作用。

  荒漠化是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中國最為嚴重的生態問題之一,廣東省部分地區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和乾旱問題。2005年廣東省第一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東省岩溶地區主要分佈在該省西北部,總面積106.45萬公頃,主要涉及英德、連州、清新、連南、陽山等6市(地區)21縣(市、區),其中岩溶區內石漠化面積81329.8公頃,佔岩溶地區土地總面積的7.6%;潛在石漠化面積404751.6公頃,佔岩溶地區土地總面積的38.0%。

  據了解,岩溶地區是廣東生態環境極為脆弱的地區,通常也是偏遠貧窮山區。按照聯合國確定的相關標準,岩溶地區特別是石漠化嚴重地區的許多地方已不適宜人類生存。

  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06年開始,廣東省開始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樂昌市、乳源縣、英德市、陽山縣等市縣先後被納入了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範圍,對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進行了有益探索。2008年至2014年,國家累計投入1.5億元對廣東省岩溶石漠化地區進行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綜合治理;廣東省自2011年起,加大對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的省級財政投入力度,每年投入1500萬元用於開展省級岩溶地區石漠綜合治理工程。

  在林業綜合治理方面,廣東省將生態脆弱的荒漠化地區的林地基本上都納入了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管理,加以嚴格保護,並給予荒漠化等特殊區域較一般區域更高的補償標準。2019年,廣東省一般區域補償標準為33元/畝、特殊區域為39.1元/畝;2020年,一般區域補償標準預計將增至35元/畝、特殊區域預計增至45元/畝左右,為實施荒漠化地區森林的長期管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有效鞏固和提升荒漠化綜合治理成果。

  近122萬畝石漠化地區獲有效治理

  通過連續多年實踐,廣東省逐步摸索出適合的森林植被恢復、經濟利用類植被恢復治理、工程治理、生態移民治理、生態經濟型治理等五種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取得了明顯效果。據廣東省林業局統計數據,截至目前該省面積81329.8公頃(近122萬畝)的石漠化地區得到了有效治理,全省石漠化地區土地裸露面積逐漸減少,植被更加豐富,水土流失得到遏制,自然災害逐年減少,生態狀況好轉。

  據了解,一直以來,依據石漠化程度、岩石裸露度、土壤條件、土地現狀等因素不同,充分利用廣東良好的水熱條件,採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營造林方式,以恢復重建石漠化地區森林植被,為廣東省石漠化治理的首選模式。其中,韶關樂昌市秀水鎮林農使用濕地松造林,三年樹高達5米,鬱閉度(指的是森林中喬木樹冠在陽光直射下在地面的總投影面積與此林地總面積的比,反映林分的密度)達0.5,成為一個典型案例。

  而通過開展生態農業、特産農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實現保護和利用相統一,有望成為今後廣東省石漠化地區的發展重點。例如,英德市“寶晶宮”“英西峰林”、連州市“地下河”、封開縣“小桂林”“十里畫廊”等,就已發展為展示石漠化治理成效的生態旅遊景區。

  廣東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雖然當前廣東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荒漠化地區生態脆弱,保水保肥能力差,極易受颱風、冰凍、乾旱等自然災害和放牧、養殖、山火等人為因素影響,荒漠化防治形勢依舊嚴峻;二是荒漠化地區土層淺,土壤肥力有限,治理難度大。

  相關專家建議,國家和廣東省財政要進一步加大荒漠化綜合治理工作力度,提高荒漠化治理財政補助標準,加大對荒漠化綜合治理模式的研究及推廣,鞏固治理區域的治理成效。

  (原標題:廣東破解“土地癌症”:石漠披綠裝 窮土變金山)

標簽: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