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似水 發展如舟

2019-08-09 17:08:24|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張群

生態似水 發展如舟

  綠水青山,是青海不容染塵的底色。治理廣袤三江源涵養“中華水塔”、巡護無人區守望可可西裏、實施大部制改革探索國家公園試點……一代又一代青海人,以使命擔當和奉獻情懷,在世界屋脊書寫了令人矚目的生態保護篇章。

  波瀾壯闊七十載,大美青海展新顏。“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為青海闊步前行指明瞭新方向、拓展了新視野、帶來了新機遇。

  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青海正朝世人走來。

  青海 生態經濟展現勃勃生機

  本報記者  劉成友  姜  峰

  守好生態保護的底色

  夏末,登上瑪多縣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山頂,鄂陵湖在望,一派怡人美景。

  曾記否:本世紀初,一則“黃河源頭鄂陵湖出水口歷史上首次斷流”的新聞,讓人們憂心。

  8月上旬,可可西裏五道梁保護站的孟可嘎拉又客串起“交警”。每年回遷時節,一批批藏羚羊在他的護航下平安穿過青藏公路。自2006年之後,可可西裏再沒有傳來盜獵的槍聲,保護區內及周邊地區藏羚羊的種群數量恢復到6萬多只。

  走過艱辛曲折的治理之路,共識已經形成:生態,是青海最寶貴的底色,也是不容觸碰的底線。

  印發《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佔全省總面積的近九成;全省共有28個縣區取消GDP等考核指標,實行以生態環保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建章立制護底線,青海決心大,力度也大。

  上世紀60年代,瑪多縣的水草“長得有半人高”,然而隨著過度放牧,“本世紀初全縣七成的草地退化”,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保護站站長馬貴回首往事,“黃河源頭‘千湖縣’,湖泊數量從4077個銳減到1800個。”

  2005年以來,國家啟動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實施沙化治理、禁牧封育、移民搬遷等項目。經過10餘年努力,三江源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如今全縣湖泊數達到5050個,史上最多!”馬貴介紹説。

  繪就敢為人先的亮色

  “農牧管草場、國土管礦産,水污染找環保、水土保持找水利”,工作20年,仁青多傑熟諳部門間的“邊界”,“‘九龍治水’各管各!”

  如今他有了新角色: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資源環境執法局執法大隊隊長。“森林公安、國土執法、環境執法、草原監理、漁政執法等整合成一家。這叫‘攥指成拳’,執法效率大大提高!”

  角色轉換的還有香巴求培。這位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放了半輩子羊的康巴漢子,如今當上了領工資的生態管護員,“草原安好,受益的是咱所有草原兒女!”

  在多年持續推進生態治理的基礎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走向縱深:

  2013年起實施《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有了“總設計圖”和“總施工圖”;

  2016年起施行《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這是青海第一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法規;

  率先在全國實施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先行先試設置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全省近4萬名生態管護員通過聘用、培訓全部上崗……

  先行先試,讓青海生態保護走在全國前列:如今,三江源每年有500多億立方米的優質水源流向下游地區,惠及20個省區市;全省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4.7%;濕地面積已達814.36萬公頃,居全國首位。

  今年6月,青海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一個自然保護地一個牌子”“打破‘九龍治水’管理體制弊端”等成為改革重心所向。

  提升美麗經濟的成色

  今年6月9日至23日,青海連續15天360小時全部以水、光、風等清潔能源供電,實現用電碳的“零排放”。

  “相當於減少燃煤1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2萬噸。”國網青海電力公司調控中心主任方保民説。

  “風光”的紀錄背後,得益於多年來青海深挖資源稟賦、攻克關鍵技術、創新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青海全省新能源裝機已達1229萬千瓦,佔全省電力總裝機的44%;青海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太陽能發電量位居全國前列。

  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製造、現代生物……青海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聚力打造綠色産業技術體系,讓經濟發展品質更高、結構更優、效益更好。

  一路行走,高原大地處處展現生態經濟的勃勃生機。

  在萬丈鹽橋察爾汗,青海的鹽湖化工産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鉀肥生産基地,以及重要的純鹼生産基地。走進青南地區,通過實施系列草地生態保護工程,青海目前認證有機草場已達6916.31萬畝,農牧業産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發展到了17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青海發揮生態優勢推進旅遊産業發展。截至目前,青海4A級以上旅遊景區達到26家。2018年,全省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204.3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66.3億元。行走高原,生態遊、民俗遊、鄉村遊,在各地蓬勃發展。各族群眾通過參與旅遊産業,捧上了增收“金飯碗”,走上了致富快車道。

  新能源互補 

  高原更“風光”

  本報記者  王  梅

  魯能海西100兆瓦時儲能電站,400面鏡子“精準定日”;每面鏡子140平方米,共同聚焦到場地中心相當於60多層樓高的集熱塔上,讓人嘆為觀止。

  正在建設中的魯能海西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範工程,展示了國網魯能集團的新能源夢想。按照規劃,這個集風光熱儲調荷于一體的工程項目,總裝機容量70萬千瓦。“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2.6億度,相當於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0多萬噸。”魯能青海新能源公司董事長李靜立説。

  如今,“互補”在青海新能源領域成為熱詞。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灘上,太陽能電池板組成方陣,與龍羊峽水電站交相輝映。海南州水光風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現今規模居青海省前列。多能互補,初步解決了“白天用不完,晚上不夠用”“用電高峰時發不出”等峰谷差問題。

  青海新能源消納水準全國領先,全年棄光棄風率均低於5%。青海電力公司調度控制中心副主任董淩説:“只有不斷優化電網網架結構、解決外送瓶頸、採取技術創新突破,實現多能源協同發電控制,才能有效提高新能源消納水準。”

  按照《青海省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範省工作方案》規劃,青海力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達到九成,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八成。

  “到2025年,清潔能源生産能力、消費比重進一步提升,青海將全面建成清潔能源示範省。”青海省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説。

  三江源生態管護隊

  守望長江源

  本報記者  姜  峰

  “一、二、三!”

  身穿救生衣的康巴漢子們,喊著號子將皮划艇抬入水中。“站穩嘍!”更尕才讓伸出寬厚而粗糲的手掌,一把將記者拉到艇上。

  這裡是海拔4500米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崗當村。流經村莊的通天河,河面寬數十米,奔騰咆哮,它的下游被稱作長江。

  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曲麻萊管理處崗當村的生態管護員,更尕才讓和鄉親們放下牧鞭,漂流巡線,成為三江源頭一道獨特的風景。

  通天河流經玉樹州四縣市,寬闊的河道,在高原深山間刻出一條蜿蜒曲線。作為崗當村生態管護隊隊長,更尕才讓與15名隊員負責800平方公里的日常巡線值守,每個月還要進行3次集中大規模巡護,調查、記錄並保護這裡的野生動植物等生態資源,打擊盜獵盜採等違法活動。

  皮艇漂流起伏,兩岸群山飛度,隊員久美扎西緊握划槳,以防遇到暗流。“我們可不是來觀光的,每分每秒都得把眼睛放亮。”這不,很快有了收穫,在河岸旁一處陡峻的山崖上,活動著數十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岩羊。隊員們一邊興奮地拍照留存,一邊在巡線日誌上記錄下具體地點。

  “岩羊是重要的生態指標物種。”更尕才讓説,“這麼一大批在此活動,附近肯定藏著雪豹!”

  2014年3月4日,更尕才讓第一次親眼看到雪豹,並拍下照片——這是近年來首次在崗當村發現雪豹。“還有馬麝、白唇鹿、盤羊……這兩年發現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説明生態資源保護越來越好。”

  持證上崗、按月領酬、年終考核、動態管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探索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促進牧民增收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青海全省生態管護員人數已近4萬名。

標簽: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