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正出臺意見將加強對網絡銷售化粧品監管

國際在線2014-11-19 14:00:43

  國際在線報道 (記者 李曉萍):在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網購化粧品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但網購難以眼見為實,判斷真假和了解使用效果是普通消費者最為頭疼的問題。據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準備出臺一個專門針對化粧品的監管條例,希望通過加強管理增加網購化粧品行業的安全性。

  化粧品的監管一直是市場難點,一些化粧品在廣告中宣稱具有某種特殊功效,廣告做的很是誘人,但效果未必那麼回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在徵求意見的《化粧品監督管理條例》,特別要求“化粧品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實驗或者評價數據支持”。而另一個和民眾密切相關的是對網絡銷售化粧品監管加強。這讓很多常在網上購買的人感到欣慰。

  “我買到過感覺和店裏賣的不一樣,不信任,後來就不買了。”

  “我覺得有什麼特殊功效的宣傳不可靠,一般化粧品也就是保濕美白之類,就是品牌和價位不同,除非他們做過實驗,得到證實,否則不能隨便發這種廣告,因為如果發了,大家會很關注的。”

  根據不完全統計,去年“雙十一”期間,天貓平臺化粧品類目銷售額超過5.2億。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説,網絡銷售化粧品有很大的需求:“化粧品線上線下有兩三千億元的市場規模,隨著消費升級,銷售增長很猛,而商場賣得比較貴,網絡賣的比較便宜,這個領域需求很大。”

  一家經營實體化粧品的企業主李紅梅女士説,她經營十多年間也充分感受到了網絡銷售的衝擊,但網上産品良莠不齊,普通消費者不是太容易辨別:“最好不要從網上買,比如我們一個熱門産品,就是特賣也需要36元,但是網上賣29元,越是大牌子越不可能有那麼大利潤,你琢磨下,不可能那麼便宜。但也有買的,有消費者問我,怎麼網上那麼便宜,我們公司説,現在假貨很多,一定要給顧客小票,要把真假貨分開。我們訂貨有掃碼,假貨能看出來。”

  有分析顯示,網購化粧品一方面的確可能因為減少了中間環節而拿到更優惠的價格,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平臺缺乏足夠的管理手段而引發品質問題,而國家食藥監局準備出臺的新規定則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缺口。正在徵求意見中的條例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化粧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化粧品,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化粧品生産經營者要求賠償。若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化粧品生産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由第三方平臺負責賠償。對此,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表示歡迎:“我認為應該加強監管,尤其是線上,因為用戶不能現場體驗,維權也比較困難,應該加強監管,電商平臺應該有相應的檢驗報告之類,要承擔連帶責任。”

  也有業界人士建議,儘管互聯網的交易平臺是“無形”的,但監管部門的管理手段必須“有形”。對化粧品和其他網絡銷售的熱門産品來説,監管部門也應該採用實體銷售店面監管策略,加強抽查等方式,確保品質。化粧品經營商戶李紅梅:“每年都來抽查,有時候那幾樣東西去抽查然後再送報告回來,他們想抽查哪個就那哪個,肯定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會説。”

[編輯:張斯路]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