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科幻小説創作必須踏踏實實

光明日報2015-10-15 11:09:16

  

  作為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部長篇科幻小説,《三體》英文版在美國的出版發行令劉慈欣聲名鵲起,並成為首部入圍星雲獎並斬獲雨果獎的作家,劉慈欣也因此被許多科幻迷和文學評論家冠以“中國科幻第一人”的美譽。14日,在中國作家北京大學講壇上,劉慈欣與“科幻粉”面對面地分享了自己進行科幻創作的心路歷程。

  “我是看雨果獎作品長大的。在我的印象中,似乎雨果獎離中國的距離,比諾貝爾文學獎離中國的距離還要遠。”每當看到家中電視機旁擺著的雨果獎獎盃——那個“不銹鋼火箭”時,劉慈欣坦言,內心總有一種不真實感。

  這種不真實感,部分源於兒時對科幻文學的懵懂以及對大師作品的禮敬。

  劉慈欣看的第一本科幻小説是法國作家凡爾納的《地心遊記》。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黃昏,幼年的劉慈欣正在家裏興味盎然地翻看《地心遊記》,不料被父親發現後一把拿走。“當時很緊張,很害怕。那個時候正處於‘文革’時期,連《紅岩》這樣的作品,都不敢讓父親看見,更別提外國作品了。”令劉慈欣意想不到的是,父親不但把書還給了他,還説了一句令人“震驚”的話——“這個叫科學幻想小説”。

  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凡爾納的作品出版了一二十個版本,但大都沒有標明是科幻小説。因此,在聽父親説這句話之前,劉慈欣以為作品裏描寫的事情都是真的。

  “這裡面的東西都是幻想出來的?”“是的,但都有科學分析。”如此簡單的對話,確立了劉慈欣以後的科幻理念——“它是幻想的,但有科學根據。”

  就是這麼一個很傳統、很核心的理念,在劉慈欣看來,國內卻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拋棄了,人們開始轉向一種更前衛的科幻理念。

  一位著名作家説過,古典文學好比工人將磚一塊塊地砌到一個高度,而現代文學好比拿梯子一下子爬上去。劉慈欣認為,這種説法很符合國內長期以來對科幻文學的心態。“作為一種文學類型,科幻文學既涉及文學上的很多東西,也涉及科學技術上的很多東西,因此在學術研究上擁有廣闊的空間。然而國內的科幻文學界似乎更在意理論與理念,於是形成了‘急於架梯子跨越到某個高度’的基本心態。可有些東西註定不能跨越,就好比人生,每個階段都必須踏踏實實地走過。”

  劉慈欣是1978年開始科幻創作的。自然,他更多的時間是一個人潛心創作。“説孤獨也好,寂寞也好,就好像在堅守一個根本就沒人在意的疆域。”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現,當初那片很空曠的傳統科幻小説“疆土”,並非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那裏。“只要你吶喊、呼喚的時間足夠長,你會發現,疆域裏還有很多人,不但在中國有,在美國也有。”

  獲得雨果獎後,劉慈欣説自己獲得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那就是可以與更多的人談科幻,包括政府官員、教師、學生、快遞員、小吃店老闆……“圈子裏的作家只有二三百人,圈子以外的潛在讀者卻有13億人——這樣的數字對比反映出國內科幻文學發展面臨的問題。因此,中國的科幻小説註定在很多方面難以跨越,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劉慈欣強調。

  (本報北京10月14日電 本報記者 張蕾 郭超)

[編輯:蘇澤旭]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