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歐洲防務為何不能保障歐洲安全?
法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一位持槍者使用一支自動步槍在法國首都巴黎第11區的柬埔寨餐館開火;恐怖分子在巴黎法蘭西球場等多處製造發生槍擊和爆炸事件。截止目前,恐襲遇難人數上升至132人,這是法國本土發生的傷亡最慘重的恐怖襲擊案件。
恐怖襲擊發生後,工作人員在轉移罹難者遺體
冷戰後,面對改變了的地緣政治與安全環境,歐洲開始走向共同防務的道路。然而,這個承載著 “集體安全”理念的防務一體化機制卻沒有能夠保證歐洲的安全。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歐洲防務機制主要基於傳統安全威脅建立,面對日益猖獗的非傳統安全問題稍顯捉襟見肘。
1992年,《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提出“共同防務”構想;1999年,科索沃戰爭暴露出歐洲在軍事領域的不足,歐洲國家痛定思痛,于次年頒布了《軍事能力承諾宣言》,各國就兵力、裝備以及經費提供方面作出承諾,組建了一支10萬人規模的快速反應部隊。
但是,無論是從防務體系的兵力組成、裝備配置方還是從情報系統來看,歐洲共同防務的重點顯然是並不在反恐領域——作為一個將俄羅斯視為最重大潛在威脅的防務共同體,也許其更關心俄羅斯航空兵在敘利亞空襲中的表現而非恐怖主義。因此,各成員國從未在共同防務的框架下舉行過大型聯合反恐演習。
然而,“9·11”事件之後,非傳統安全問題與傳統安全問題界限日趨模糊,近年來,針對歐洲國家的恐怖襲擊案件規模擴大且效應擴大,早已超越公共安全範疇,成為危及國家安全的最大因素之一,對歐洲的基於應對傳統安全問題的防務政策提出嚴峻挑戰。
法國總統奧朗德現場觀戰法國VS德國,爆炸聲響後捂嘴驚呆。
第二,由於不同的國情以及國家利益,歐盟各成員國在共同防務領域的立場難以協調一致。
長期以來,法、德兩國作為歐洲大陸的政治和軍事大國,一直在致力於推動歐洲防務一體化進程。而英國作為美國軍事戰略的堅定追隨者,一方面擔心北約地位下降導致自身利益受損,另一方面為防止德、法掌控歐盟的防務主導權,一直與歐盟的防務一體化保持距離。在2011年7月份的歐盟外長會議上,有國家提出歐盟應該常設軍事總部,就因為遭到英國的反對而沒能最終達成一致。此外,還有一些歐盟成員國擔心,以防務一體化的名義讓渡國家軍事主權給歐盟,會使小國面臨被強國“挾持”的風險。
同時,各國在難民問題上立場不一且步調不同,導致對難民身份的甄別以及調查工作無法做到協調一致,讓恐怖分子有機可趁——德國企圖借助吸收難民來增加日益稀缺的勞動力數量;而法國和意大利由於已經接納了太多的穆斯林人口而顯得不那麼情願;英國則由於孤懸海外,對此事顯得相對冷漠;捷克等經濟欠發達的前東歐國家則是對此持相對保守的態度。
北約總部
第三,美國為保持自身在歐洲防務領域的主導權,利用北約遏制歐洲共同防務進展。
歐盟發展共同防務將不可避免地與北約架構産生重復和交叉,必將削弱美國在歐洲的影響力,美國不會甘心就此失去在歐洲防務體系中的主導權,必將繼續利用北約制衡德、法等國推動歐洲共同防務的努力。由此帶來的一個比較嚴重的後果就是歐洲防務理念出現了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大西洋主義”和歐洲主導的“歐洲主義”之爭,導致歐洲共同防務在理念與認知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這種混亂也許正是美國想要的——一個在防務領域鐵板一塊的歐洲在美國看來並不符合其自身利益。
對於美國來説,有大西洋和太平洋將其與歐亞大陸隔開,本土相對安全,因此在中東推行其政策時與歐洲相比顯得相對主動與激進;而歐洲在地緣上離中東較近,很不幸,不得不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種種不負責任之行徑買單,此次巴黎恐怖襲擊案件就是一例。並且,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在此問題上並不能為歐洲帶來安全,反而阻礙了歐洲集體防務的努力——法國獨自面對恐怖襲擊,國力有限、社會治理能力較弱,在情報機構的改革方面出現較大失誤,導致此次恐怖襲擊傷亡慘重,令人不禁嘆息。
日趨嚴重的恐怖主義威脅惡化了歐洲安全形勢,筆者認為,歐洲共同防務將被迫作出大幅度的轉型:其一,明確自身定位,將反恐作為歐洲軍團的首要威脅;其二,階段性地舉行大型聯合反恐演習以提高應對恐怖主義威脅的能力;其三,成立聯合反恐情報中心、實施反恐情報共享。恐怖主義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願歐洲能夠團結起來,打贏這場至關重要的反恐戰爭。(馬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