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療痼疾”到“治未病” ——北京市交管部門探索城市交通管理新模式

新華網2015-03-24 11:10:29

  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達560余萬輛,機動車駕駛人900余萬人,人車路矛盾日益激化。在傳統的運動式、戰役式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出現反彈,甚至“邊整邊亂”的問題時,北京交管部門探索從群眾反映最強烈、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違法行為入手,逐步觸及違法群體龐大的“涉眾型”違法行為,通過“療痼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第一戰役:嚴厲查處群眾反映強烈、危害嚴重的違法行為

  “每天晚上的大貨車搶行,直行道搶紅燈左轉彎,闖禁行,號牌污損,放大號牌不清晰,多少項交通違法行為……”網民“曾經晨睡0903”説。有人批評,入夜後的北京環路上,大貨車已經是“無政府”狀態。

  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共發生涉及大貨車的交通事故523起,導致581人受傷、274人死亡。

  在北京交管部門收到的舉報中,與大貨車違法並列“舉報排行榜”榜首的,還有機動車遮擋號牌行為。

  “常遇到用名片、光碟、信封擋著號牌的車,超速、走應急車道、隨意停車、直行線上拐彎,一路橫衝直撞。”司機崔先生很無奈。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局長孫鈁説:“從表面看,大貨車佔全部機動車保有量的比例不大,敢於遮擋號牌的車也只是少數,但必須認識到,這些行為已經威脅到公共安全。”

  2014年伊始,北京市公安交管局高調啟動針對機動車涉牌、禁限車輛違法上路,和貨車交通違法的代號“一號”和“二號”兩個專項行動,並貫穿全年。

  幾乎是一夜之間,在長安街沿線,在北京城區的重點路口,執勤的交警明顯增加,每到紅燈時,便走進等候通行的車輛中,仔細地觀察著每輛車的牌照;技術部門提高電子監控設備的識別能力,實現對涉牌車輛的自動比對、自動報警,第一時間通知路面警力布控查緝。

  交管部門與刑偵部門成立涉牌案件偵查受理部門,通過對重復補牌等特定車輛和套牌高發號段、假車牌製造工藝等的定期分析,連續查獲製造、銷售假牌照的犯罪團夥。

  北京的各大工地“遭遇”了交管、市政市容、城管等部門的聯合“堵門”:工地門前被安裝監控設備、執法部門隨時上門檢查,不但所有運輸車輛要逐一檢查,存在超載、遺撒等問題的貨車在接受交管部門處罰後,還要被移交到城管、市政等部門連續執法以提高違法成本。

  對於施工企業來説,一旦使用存在嚴重問題的貨車,將直接關係到自己的施工資質,甚至不能再在京參與招投標。

  “夜裏大貨車確實是少多了,也基本看不見原來那樣橫衝直撞的。”“擋車牌的和沒牌子的車現在不常見了。”經過一年的整頓後,2015年1月,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北京出租司機,得到了這樣的結論。

  第二戰役:打破“法不責眾”慣性思維 直面“涉眾型”交通違法

  擁堵的路上,一眾排著隊緩緩前行的車輛中,突然有一輛駛上應急車道絕塵而去,很快,第二輛、第三輛……應急車道從暢通最終像其他車道一樣被死死堵住;高峰時段的路口,數十輛電動自行車、三輪車不管紅燈信號衝進路口,頓時引起一片混亂。

  類似的場面,北京每天都在上演,在這些亂象的背後則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據統計,2014年1至7月,僅北京就發生涉及兩輪摩托車、電動(燃油)三輪車的交通死亡事故70起,致78人死亡。

  “社會管理領域的‘破窗效應’在城市交通管理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副局長劉恕説,長期以來“法不責眾”的思維更是讓“破窗”後的追隨者甚眾,而由此帶來的路口通行能力下降、交通事故頻發,以及城市應急救援車輛無法發揮作用等問題更加劇公眾對城市交通管理的不滿。

  北京交管部門決定,觸動“涉眾型”交通違法這個“馬蜂窩”,首先對燃油兩輪摩托車、電動(燃油)三輪車違法上路和機動車違法佔用應急車道、公交車道、不係安全帶等違法行為“開刀”。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副局長李少明説,交管部門希望用嚴格的執法,明確法律的底線,但同時,也針對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

  例如對於摩托車、三輪車違法上路的行為,交管部門採取先宣傳再執法的策略,並針對群眾“市場上可以賣憑什麼不讓我開”的質疑,堅決查處非法銷售、改裝行為。

  經過一個月的宣傳,群眾的不同聲音小了,交管部門隨即展開嚴格的執法行動,截至2014年12月,共依法處罰二、三輪車違法3.4萬餘起,扣留違法車輛2.7萬輛,並對經過整治後出現反彈的區域展開“回頭看”攻堅行動。

  道路交通秩序好轉,換來了群眾的支持,據統計,85%的北京市民對此次整治行動表示支持。

  而對於機動車違法駛入應急車道、公交專用道,和駕乘人員不係安全帶這集中損害公共利益、威脅自身和他人安全的違法行為,北京交管部門認為“毋庸贅言”,必須上手就嚴肅處理:密集增設違法監測設備、全警執法、對多次違法人員曝光……短短兩個月,北京共查處此類違法行為21萬餘起,違法現象明顯減少,駕駛員使用安全帶比例明顯上升。

  用“法治、創新、智慧”建設安全、文明的“城市交通文化”

  經過一年的整治行動,北京的交通事故明顯下降,秩序有所好轉;但以一個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四大行動僅僅是完成了首都交通管理的初級任務,真正實現交通的安全、文明,仍是一項系統化、長期的社會管理工程。

  “每個交通參與者必須明白,‘安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做給交警看、做給探頭看的。”劉恕説。

  李少明介紹:“這就要求我們要轉變思路,用更主動的態度、更靈活的形式和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宣傳工作。”

  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地區,51歲的東外大隊安監民警于家驥的交通安全培訓中心已經運行了十幾年。在這個中心裏,全國32起典型事故被用模型做成了“轉盤式模擬現場”,觀看者可以全方位了解事故發生的過程;“酒後反應測試車”能讓駕駛者直觀感受飲酒後駕車反應速度的變化。像這樣的培訓基地已經遍佈北京市各區縣。

  每週,來自不同學校、幼兒園的孩子們會來到北京市交管局辦公大樓,由3位女民警為孩子們進行交通安全法規、常識的初期教育,交警們希望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安全文明的出行習慣,並影響他們的家長。

  在這一年中,像這樣的“小手拉大手”課堂,也已經走進各區縣的交通支大隊。

  “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是交通活動的參與者,因此加強交通安全文化建設是促進道路交通活動文明、有序、科學、高效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首都交管部門正在著力進行交通安全文化建設,在提高人民群眾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制意識的同時,起到預防交通事故,減少交通違法的效果,這也為交管部門開展各項公安交管工作奠定了紮實的文化觀念基礎。”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政委王立説。

  在2015年,北京交管部門確定了“法治、創新、智慧”三個關鍵詞:

  ——嚴格依法執法,提高執法素質和水準。此前,北京交管部門已經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全員上路、全警執法、全責考核,業務部門坐辦公室的民警到路面上來,要能夠勝任路面管理和執法,這實際上就是對民警法律業務水準的一次普遍檢驗和提升。

  ——根據實際需要創新警務模式,讓管理更加“接地氣”。目前,北京交管部門參照社區民警的模式,推行“一區一警”的警務機制,交通民警將駐進街道、鄉鎮,承擔排查下去車輛、道路、單位等基礎信息,開展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動態排查治理交通安全風險隱患,協調相關部門整治交通堵點、亂點等多重職責。

  2015年,北京交管部門還將推進路口組織、信號配時、交通語言、靜態停車、道路微循環等方面的建設工程,緩解交通擁堵。

  ——集思廣益,多元化探索北京交通問題的解決之道。在2014年的整治行動中,北京警方探索交管、刑偵、巡警、治安、人口等警種和城管等多部門打破界限,共同參與交通亂象整治的新型警務模式,通過不同部門和警種不同的視角、理念,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在打擊涉牌違法等行動中獲得了良好的效果。據北京交管部門負責人介紹,這種模式不但將持續下去,在協作的領域和方式等方面還將延伸。

  同時,包含微博、微信、手機WAP網站在內的“北京交警”官方新媒體平臺已經形成,在宣傳交通法規、安全常識的同時,更承擔了吸納群眾意見、建議,溝通警民關係的重要作用。

  對於醫生來説,“上工治未病”。“我們希望在交通亂象産生前,就把滋生亂象的土壤、環境剷除掉。”孫鈁説。

[編輯:靳松]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