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群裏江湖恩仇記:家長取悅老師 老師儘量潛水

中國青年報2015-09-28 09:49:03

  家長、老師的個人利益、群體利益交織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爭鬥、猜忌、恩怨,看似一團和氣,實際上暗流涌動

  微信群就是一個小社會,家長和老師在微信群中有愛有恨、有喜有悲的關係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映

  老師和家長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主要的兩種力量,當他們之間互不信任時,怎麼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上海小學生家長林麗最近經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危機。

  林麗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新換了班主任,鄭老師。與之前的班主任不同,鄭老師不願加入班級的家長微信群,只跟林麗一人互加了微信好友。老師每天把各種通知、提醒、圖片發給林麗,然後讓林麗發到家長群中。

  自從轉發了新班主任的第一條微信起,原來在家長圈中頗受歡迎的林麗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我被其他家長孤立了。”林麗説,原來她在群裏説點什麼,肯定有家長跟帖,現在無論她説什麼群裏都一片寂靜,而其他家長説點啥他們都能討論起來。

  “你破壞了微信群的生態。”林麗的一位好友説,本來微信群中是兩個群體:家長和老師,現在你成了第三個群體。

  不過林麗也很委屈,“我也不想這樣啊,可是我又不能拒絕老師呀!”夾在班主任和其他家長之間,林麗無奈又焦慮,她最擔心的是,繼自己被家長們孤立之後,兒子會被同學孤立。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社交平臺迅速普及,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渠道已經從短信時代、飛信時代進入微信時代。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幾乎每個班級都建立了用於家校溝通的微信群,老師發通知、留作業等變得方便快捷了,家長也可以第一時間得知孩子的在校情況。

  不過,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微信群也一樣。

  雖然家長和老師都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裏,但和現實生活中一樣,家長和老師之間、不同家長之間、家長背後所代表的不同孩子之間,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故事、小摩擦以及矛盾。就像人們常説的那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現在家長微信群就是一個江湖,群裏家長、老師的個人利益、群體利益交織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爭鬥、猜忌、恩怨,看似一團和氣,實際上暗流涌動。

  老師一聲令下 家長“爭寵”怕落下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北京媽媽張倩認為自己過得驚心動魄。

  週六下午陪女兒上課外班時,張倩關了手機,下課後一開機,女兒所在班級的家長微信群裏,未讀信息像潮水一樣涌了出來。

  原來,就在張倩關機的時段,班主任老師通過微信群安排了任務,向家長們徵集“推廣普通話活動”的口號。張倩看到時,群裏的家長已經爭先恐後貢獻了上百條口號,有些家長一個人就寫了七八條。

  看到這些,張倩一下子慌了,擔心自己的表現在老師面前失了分,於是急急忙忙給幾位大學同學打電話,讓大家一起幫她想口號。終於,張倩從同學們“友情贊助”的口號中選出了3條上交。直到看到還有幾位家長在她後面新交口號,張倩才松了口氣。

  張倩所謂的“驚心動魄”,在很多人看來有點“小題大做”,但身為家長的人,都能理解張倩的焦慮。

  在微信群裏,幾乎沒有哪個家長能做到不把老師佈置的任務當回事。以前都説“孩子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現在“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的,又多了家長。

  很多人給中國家長的評價只有一個字“賤”。

  “每個家長在職場都有‘身份’,比如是權威、是專家、是知心姐姐。”家有幼兒園男童的媽媽王穎説,只有在孩子面前是完全沒有身份的,也就是人們所説的“孩奴”。一個機構到哪兒能找到那麼多有思想的人為一個口號頭腦風暴?老師就是有這個權威和能力,“指揮”孩奴做他們平時不可能做的事兒。

  在微信群裏,誰完成了老師交待的任務、完成得怎麼樣都一目了然,“都在那裏擺著呢,大家能不較勁兒嗎?大家不為別的,就為了孩子。”林麗説。

  於是,“為了孩子”,家長們不僅“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爭先恐後地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而且還紛紛利用各種機會討好老師,有時候甚至是諂媚拍馬。

  隗玉的女兒是學校管弦樂團的成員,因為今年管弦樂團要參加比賽,所以訓練得很辛苦,導致有段時間樂團的孩子紛紛生病。一天,管樂團的老師在微信群中發了一張圖片,是一罐杭白菊,並感謝了送杭白菊的家長。結果,第二天就有家長給送去了胖大海、羅漢果,第三天就有家長送去了親自熬的銀耳湯,第四天好幾個家長送了綠豆湯,整個樂隊的孩子都沒有喝完這些湯,老師又不得不在微信群裏勸阻家長。“雖然我也覺得家長們有點過分了,不過,這就是我們家長在替孩子向老師爭寵,誰也不想落後。”隗玉説。

  北京家長陳靜的兒子今年剛上小學一年級,開學還不到一個月,但是,家長微信群已經從剛開學的一個變成了三個。

  開學之初,班主任老師建了一個微信群,主要用來發學校的通知。結果,只要老師發一個通知,就有一群家長跟帖説:“老師您辛苦了!”“老師您想得真週到!”“謝謝老師”。

  “我從來不願説這樣的話,但又擔心剛一開學就給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只好跟風説謝謝。”陳靜説。

  於是,在一個近百人的群裏,老師發出的通知很快就被淹沒了,有的家長根本就沒看到。沒辦法,老師只能又建了一個只用來傳送信息的“消息群”,要求家長不能隨便跟帖。幾天之後,家長們又覺得有老師在群裏説話不方便,一個沒有老師的家長群又出現了。

  老師帶著一顆提防心潛伏在微信群

  在家長微信群裏,老師是眾星捧月般的存在,家長對老師的態度都是小心翼翼、畢恭畢敬,按理説,老師的心理感覺應該不錯。

  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家長的微信群,我是能不進就不進。”在北京市某中學教英語的郭老師説,“在微信群裏,跟家長相比,老師是弱勢群體。”

  這番話估計會讓很多家長震驚。

  對於家長們在群裏發的感激、恭維之語,郭老師看得很清楚:“都是虛的,我們知道那些並不是家長的真心話。”

  一些老師還表示,越是那些在群裏活躍的家長,越是他們提防的對象,“平時經常跟你溝通打招呼的,只要出了事他們就是最難纏的”。

  北京某小學的徐老師就有這樣經歷。一次,班裏兩個男孩子在學校打鬧,一個孩子的胳膊上被劃了一個口子。徐老師隨即跟兩個孩子的家長聯繫,溝通之後兩位家長都表示孩子之間打鬧磕碰是難免的,能夠理解和諒解。

  過了沒多久,就在徐老師還感嘆家長通情達理時,受傷孩子的家長突然改變了態度。這位家長是家長群中的活躍分子,他把這件事小範圍地跟群中的家長説了之後,很多人給他出主意。

  第二天,這位家長開始不停地找徐老師、找校長,非要另外一個孩子給自家孩子公開道歉。

  “我們每天跟孩子打交道已經夠累的了,再加上家長就更累了,家長們各行各業的都有,脾氣各異,能少打交道就少打交道吧。”郭老師説,現在她盡可能不進家長的微信群,如果有些群不得不進,她也盡可能貓在裏面少説話。

  的確,一個班如果40名學生,學生父母一般都在群裏,那麼,一位老師要同時面對80位家長,要一一回復這麼多人的問題、問候,想想就累。

  “家長們有問題的時候都挺著急,我能理解,盡可能給家長解答。”徐老師説,但有些家長只從自己角度出發,完全不為別人著想。“經常有家長週日下午問作業,其實週五的時候已經發到群裏了。”徐老師説。

  因此,很多老師開始想逃離微信群,有的學校甚至明令禁止老師進入家長微信群。“我們總覺得節省了時間,但其實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無用的週旋上,比如感謝家長的‘感謝’。”逐漸地,一些老師又開始退回到原來的狀態,有事發短信,或者打電話。

  “用微信沒辦法把話‘説透’,所以我現在更喜歡用電話或者直接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山東某重點中學的教師尹霞説。

  家長和老師互不信任,怎麼能形成教育合力

  不僅老師們想逃離,其實不少家長也對微信群“有了二心”。

  “學校的班裏就有3個大群,再加上美術班的群、英語班的群,光跟孩子有關的群就不下5個,真有些招架不住。”陳靜説,而且有些群裏,不僅孩子的父母在,就連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加入了,“這些老人白天沒啥事,一點小事就討論來討論去,上班都不得安生。”

  最近,陳靜就把除了“消息群”之外的幾個群設置了“消息免打擾”。

  更讓陳靜受不了的是,為了溝通方便跟一些家長互加了“好友”,從此之後,陳靜的朋友圈就經常被賣面膜的、賣手串的、賣衣服的、賣旅遊項目的廣告刷屏。

  “我有時候恨不得把手機裏的微信給卸了。”陳靜説。

  話雖這麼説,但又有幾個家長敢這麼做?

  張倩的家長微信群加起來得有七八個,僅每天處理消化這些群裏的信息就讓她焦頭爛額。但是,張倩只能承受。

  一位家長這樣跟記者説:“老師的通知是必選項、家長的討論是可選項、向老師獻殷勤是備選項,但是當想到自己孩子時,所有的不滿和無奈都可以放下,這一切便都成了必選項。”

  其實,微信群就是一個小社會,家長老師在微信群中有愛有恨、有喜有悲的關係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反應。

  一位老師説,現實生活中家長給班裏購置公共用品、私下塞給老師購物卡,是為了讓老師能夠對自家孩子好一些,這意味著家長不相信老師能公正地對待每個孩子;而老師對家長相敬如賓、小心提防是為了能與家長保持“敬而遠之”的距離,這意味著在老師心目中家長是無法溝通的人。

  “現在的老師和家長之間存在著深深的不信任。”一位教育專家説,老師和家長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主要的兩種力量,當他們之間互不信任時,怎麼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微信群帶給老師和家長的困擾絕不僅僅來自這個溝通平臺,未來必然會有更加便捷的平臺出現,如果家長和老師之間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係的話,今天在微信群中出現的“江湖恩怨”還會延續。

   

[編輯:蘇澤旭]
 
返回頂部進入桌面版

國際在線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6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702000014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