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習主席講話彰顯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

2015-12-02 14:57:44|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鄧晨曦

  ▇ 受訪人: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 王 毅

  ▇ 採訪人:本報記者 曹紅艷

  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向世界全面闡釋了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毅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解讀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時認為,“倡導世界各國一道努力達成適用於所有締約方的國際氣候協議,構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習主席提出了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國主張”。

  王毅説,中國所謀求達成的國際協議,既要解決當下矛盾,更要引領未來。既要有效控制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導向和激勵機制,推動各國走向綠色低碳發展,實現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雙贏。

  習主席再一次代表中國政府承諾,中國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王毅認為,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得到高度重視,但工業化、城鎮化仍將持續,化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還有可能增加。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既要強調發展理念、制度建設和行動方案,又要重視綠色低碳發展驅動。

  根據王毅團隊的研究,我國主要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將在10年至20年先後達到峰值。因此,今後5年至10年將是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時期,任務十分艱巨。

  “許多研究顯示,我國的碳排放峰值最有可能出現在2030年前後,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約為110億噸至120億噸。”王毅説,2020年,中國能源消費二氧化碳有可能控制在100億噸左右,但仍然存在不確定性,這與我們採取的路徑及相關的技術、成本和管理直接相關。

  王毅認為,實現中國碳排放控制,應實現政策組合,“我們不能僅僅談政策目標,而應該把目標與採取的路徑、技術、資金、政策、商業模式、管理手段等統籌考慮。”王毅認為,中國實現碳排放峰值取決於綜合成本、路徑選擇和風險分擔,如果提前達峰,比如早于2030年,不僅加大對國內經濟和就業的影響,還可能導致全球福利下降。

  “在生態文明框架下,應適應新常態和探索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規律,以不晚于2030年實現碳排放峰值為導向,推進綠色循環低碳轉型發展。”王毅建議,以約束性指標包括碳總量、碳強度等為核心,引領能源節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環境友好,促進經濟轉型,優化産業結構,同時推動目標體系、體制機制、管理模式、政策措施的全面轉型,推進低碳、環保的協同控制和協同效益。

  “此外,還需制定相關時間表、路線圖和實施方案,分階段、分步驟、分區域、分行業推動實現碳排放峰值。”王毅建議,東部經濟發達的優先開發地區力爭率先達到碳排放總量峰值,對全國低碳轉型發展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推動工業部門提前實現碳排放問題峰值。

  “聚焦自身減排的同時,中國也在為創新全球治理模式進行著探索,這彰顯了中國的責任與擔當。”王毅介紹,中國已經採取了一些雙邊促多邊措施,利用中美、中歐、中法等形成雙邊協定來促進多邊框架下的談判,成立南南合作氣候基金。王毅認為,應該充分借鑒亞投行的籌備經驗,建成由中國發起、多方籌資、廣泛參與、市場運作的創新性多邊南南合作氣候基金,制定更加透明和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的規章制度,並以此為依託,構建覆蓋減緩、適應、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新型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另外,我們也希望敦促發達國家作出更積極的減排承諾,並且拿出更多的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低碳轉型發展。

  王毅表示,人們更關注的是這次會議之後將産生一個什麼樣的發展和治理模式。他説,“希望通過中國的努力,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來塑造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和治理模式,更好地實現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球的綠色低碳轉型,迎來一個更加綠色低碳的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