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學校發生“毒”跑道事件 或影響男孩生育能力
原標題:給“毒”跑道“消毒”是誰的事
孩子“中了毒”,家長也跟著“中了毒”。
10月14日從兒子口中聽説“老師不讓我們上跑道”後,兒子連續一週流鼻血、雙臂出現紅疹的症狀,才讓張女士(化名)突然想到“與幾天前有關江蘇、深圳幾所學校‘毒’跑道的報道中學生症狀非常類似”。
張女士的兒子就讀于北京市豐台區芳草地小學麗澤分校,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學校的跑道從暑假開始鋪設,大概是10月7日完工的。9月開學孩子正常上課時候跑道還在施工,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跑道有問題,甚至有些孩子在‘十一’前就有反應,但當時還沒人當回事。”
意識到兒子的病症“或許與跑道有關”後,張女士便與學校開始了漫長的交涉。這時,不少孩子出現類似“症狀”的家長陸續找到張女士,家長組建了近250人的微信群,要求“學校公佈真相”。豐台區教委和校方先後於10月29日及11月12日向家長出具了跑道生産方在施工之前提供的品質合格檢測報告及空氣品質檢驗報告,但這兩份結果都顯示“合格”的報告並未讓家長信服,前者經媒體披露被證實造假,而後者則在封面有明顯的塗改——封面原有室內的“內”字被改成“外”字,但首頁相關內容為“室內”;報告編號不統一,第一頁註明1109-05,第二頁則變成1019-05。隨後,校方表明“為了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無論操場檢測結果是否合格,都決定把操場跑道剷除”,報告公佈後不到30個小時,紅綠相間的塑膠跑道被下令鏟成黑色的瀝青。
12月15日,被剷除了一個月的跑道等來了最終的“判決”,校方向家長公示了送檢的混合型跑道樣塊檢測報告:“該樣品按國家檢測標準《合成材料跑道面層》(GB/T 14833—2011)進行檢驗,所檢項目合格。”這時近250人的微信群還剩下160人,可張女士和幾名家長仍在積極尋求法律幫助。從11月下旬按校方要求提交採訪申請至記者發稿,校方始終以“還在請示”回應採訪要求。
而家長們等待校方檢測結果時,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豐臺學校小學部也被媒體曝出“至少有38名學生近期出現頭暈、噁心等身體異常,多位家長向記者提供了307醫院毒檢室的檢測報告,以及檢驗科的血液檢測報告單。檢測報告顯示,除了孩子的血液和尿液中含有苯甲酸,其他肌酐和二氧化碳結合力數值呈現下降態勢,尿潛血定性呈弱陽。”這些相似的病症,是張女士不能放棄的原因。
“中毒”還是“疑似中毒”?
昨天,張女士將最終的統計數據交到記者手中,總共55名學生的醫學數據,其中,毒檢報告44份,24人體內含有苯甲酸、1人體內含有尼泊金丙酯、1人體內含有香草醛、兩人檢出可可鹼,另有6名學生的“臨床印象”處寫有“疑似中毒”、“苯中毒?”或“苯中毒待查”的字樣,還有兩名學生的“臨床印象”分別為“中毒”和“食物中毒”。
“給出這些臨床印象的科別基本是兒科門診,但根據報告來看,並不是苯中毒。”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七醫院中毒救治科主任邱澤武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他較為關注“毒”跑道事件,他發現包括廣東、太原、哈爾濱和北京等地都出現過類似的事情,截至目前,“至少我尚未看到一例‘中毒’的完整病例。”
邱澤武表示,據他了解,塑膠跑道在鋪設早期是有毒物存在的,尤其粘合劑中通常含有苯係物,“但有毒物也不一定就導致中毒。”邱澤武解釋,人在暴露的環境下接觸毒物,接觸的量、時間和接觸毒物的毒性都會影響最後的結果。國內諸多案例,部分學生出現的頭暈、頭痛、乏力、眼部不適、身上起疹子等情況,“可能與接觸毒物有關,尤其身上出皮疹與過敏體質更相關;脫離接觸毒物後,上述症狀很快消失,即使到醫院檢測,沒有明確生化指標的異常,多考慮毒物接觸反應,不能判斷為中毒”。他進一步解釋,判定“中毒”通常指毒物進入體內後,對肌體産生損害,並有相應臟器損害的指標呈現,但“在我所接觸的許多孩子中,沒有看到明顯的心、肝、腎功能損害指標異常,因此,不能明確診斷為中毒”,至於備受家長高度關注的少數學生尿中檢出的“苯甲酸”,則不能作為診斷“苯中毒”的條件。
邱澤武的觀點,與清華附中豐臺學校于12月18日的一則通知中,“豐台區衛計委組織307醫院中毒治療室、中毒鑒定室、血液科、朝陽醫院職業病科、北醫三院職業病科5位專家對學生體檢統計表和報告單的會診分析意見”基本一致。
檢測指標給毒物留出空間
但張女士的憤怒仍然存在,“非得等我們的孩子,成為無法挽回的中毒案例,才能有個結果嗎?”
可來自醫學層面的專業判斷,還是讓邱澤武對“毒”跑道事件“半信半疑”,“我信的是偷工減料的情況不容忽視,國內對跑道的鑒定也有空白,我不信的是暫時沒有任何部門拿出確切資料顯示一對一的損害依據,幾百萬元鋪設的跑道也不能因此輕易剷除。如果能把各方面的專家組織起來對‘毒’跑道事件系統調查,有了樣本,很多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數據和樣本”同樣是郭中寶認為判定“塑膠跑道對人體有什麼傷害”的關鍵——作為國家建築材料測試中心化學檢驗認證部部長,郭中寶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根據現有的國標,即便檢測結果顯示合格,由於檢測的是特徵污染物的總量,而非影響人體健康的釋放量,因此‘合格’也無法説明其對人體健康有無侵害。”
郭中寶表示,目前處在室外的塑膠跑道以往領域劃分上歸在田徑,對其環保的重視力度不足,因此目前關於塑膠跑道面層材料環保方面的規定,無論方法還是指標都不算完善,“但塑膠跑道的環保指標一定需要嚴格控制,因其自身組成就決定了很可能會含有有害物質。”
郭中寶以目前“毒”跑道事件中頗受關注“若長期接觸和吸收可能影響男孩生育能力”的鄰苯二甲酸脂為例解釋,“目前合成塑膠跑道的塑膠顆粒和膠粘劑中都可能含有這種物質。但標準中並沒有對材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酯進行規定,一個原因是在制定標準時我們對環保材料不夠關注,沒有數據的積累,另外,隨著我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新的有害物質就提出來了,要關注其存在的潛在風險。”
嚴格規範是“消毒”前提
塑膠顆粒和膠是塑膠跑道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標檢驗主要針對苯、甲苯和二甲苯總和、游離甲苯二異氰酸酯(TDI)還有重金屬這4個指標,“這些只是特徵污染物,而在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及室內裝修材料檢測中的重要指標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卻不在塑膠跑道的檢測範圍中,這通常指其他污染物,有的有毒,有的無毒,長期接觸或是濃度較高的時候,對人體會有影響。”
這樣的指標,在台灣樹德科技大學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系教授劉田修向中國青年報提供的資料中也能看出差異,“跑道面層鋪設之粘合劑和拌和劑禁止使用巨毒之甲苯二異氰酸脂(TDI),因其可能引起職業性氣喘及過敏性肺炎等。”而TDI正是目前內地使用的標準中必須進行檢測的指標之一。
“大家希望我們的標準向先進地區靠攏,但目前這份起草于2003年定稿于2011年的標準已經是現行使用中比較完善的了。”該標準主要參編人之一、中國環保協會理事師建華表示,目前,“毒”跑道事件曝光後,深圳已經著手對地方標準進行修訂,而國標“目前尚未有明確計劃,雖然修訂是遲早的事情。塑膠跑道的管理應該要上升到食品安全管理的力度。”
事件曝光後,郭中寶所在的檢測機構前來諮詢和檢測塑膠跑道的廠家“明顯多了”,“以前大家不夠重視,雖然現有標準至少提出了一個要求,讓廠家和學校腦海裏有根弦,把超出指標的産品排除了,但在污染物擴充、檢測方法改進、增加原材料檢驗等方面重新完善刻不容緩。”郭中寶表示,越來越多的案例已經令短時間內出臺更完善的標準更加迫切。
但在國家建築材料品質監督檢驗中心總工程師梅一飛看來,需要改進的還有低價中標的模式,尤其面向學生群體的學校及教育部門,應當在選擇廠商及監督鋪設等環節更加重視,“不要給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廠商創造條件,事實上,如果原材料把控好,且鋪設後留有近14天的晾曬時間,避免在鋪設時就讓學生接觸,塑膠跑道的侵害性並不足以讓人恐慌。但前提是,該重視的要重視起來,不能因為標準不全就認為無害,該遵守的就一定要去遵守,別把好事變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