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科技盤點: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聚焦“天基絲路”
原標題:《一週科技盤點》: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聚焦“天基絲路” 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發回數據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蘭旻):本週,第三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召開,共建“天基絲路”將助力中國航天“走出去”;中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首次獲取科學探測數據,衛星載荷進入正常工作狀態;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表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若能實現,霧霾污染可降四成。
近年來,中國航天國際合作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衛星導航、對地觀測等領域取得長足進步。截至今年12月,中國已先後與俄羅斯、巴西、巴基斯坦、委內瑞拉等30多個國家和機構簽署了雙邊航天合作協定或協議;完成了42次國際商業發射,發射了48顆衛星,含8顆國産衛星,提供了10次國際搭載服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中國航天提出了建設“天基絲路”的構想,這一構想將航天發展納入“一帶一路”大局,以創新驅動推動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大範圍的航天國際合作。
在22日舉行的第三屆航天國際化發展論壇上,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殷禮明表示,未來“天基絲路”的建設將依託“一帶一路”提升中國航天國際化的水準,“基於通訊、導航、遙感這樣的技術是我們的基礎産品,作為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能夠提供綜合的服務,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基礎上,通過這些産品和基礎設施為(一帶一路)提供互聯互通。在區域方面,跟東盟、阿盟、非盟、歐盟有很多項目在談,還有多邊的組織,像金磚國家間,我們在討論遙感方面的合作,上合組織在討論移動通信的合作。在歐盟,像海洋衛星、伽利略導航、載人航天各個領域進行區域組織內部的合作。”
24日,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在成功升空後第7天,經衛星平臺測試、有效載荷管理器加電測試、科學探測器高壓加電測試,第一批科學數據下傳至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數據顯示,暗物質衛星的四大科學載荷探測到的高能電子和伽馬射線計數與地面預測計數率一致,表明暗物質衛星的有效載荷已開始正常工作。據暗物質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常進介紹,“悟空”每天將傳回500萬個高能粒子、約16G的數據量,地面100余人的科學家團隊將對數據展開分析研究,首批科學成果可能在6個月至1年後發佈,“數據下來以後,首先對每一個探測器標定刻度,總共有8萬多路電子信號,刻度好之後再用這個標準對探測器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初步第一輪信息,然後再根據需要,把我們感興趣的粒子按不同種類挑出來,得到它的能量方向和空間分佈,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日前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達成了包括《巴黎協定》和相關決定在內的巴黎成果,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歷史性意義。23日,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謝振華表示,《巴黎協定》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是應對氣候變化進程中的里程碑。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目標若能實現,霧霾污染可降42%,“我相信,現在在目前發展階段出現的這些嚴重的環境問題,只要我們按照現在政策、措施、路徑,特別是在大力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改變生活方式,這些措施如果都真正做到了,這些問題是能夠得到解決的。因為發達國家也走了這麼一個彎路,現在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根據我們體制的優勢,可能解決會更快更好一些,但是我們過去犯的錯誤現在受到了懲罰,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做得更多、做得更好,這一點上我們還是有自信的。”
今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文件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對此,解振華表示,為確保上述目標的實現,中國將採取多項措施,此外,中國將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除可再生能源外,還要繼續發展核能。目前,內陸核電正在選址,尚在進一步論證。“核電的發展首先要確保安全,包括設備的安全、管理的安全、廠址的安全,國家現在在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內地現在在選址,到底什麼時候建、在何地建,可能還在進一步論證。但是,現在沿海條件成熟的地方已經開始建,而且這些核電技術也在更新,從二代、二代半到三代,現在都在更新。核電的發展,就中國的國情來説還是要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