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特約評論員:打好結構性改革攻堅戰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打好結構性改革攻堅戰,對於推動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至關重要。
全面審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形勢,一方面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在波動中放緩,表面看是由於需求不足,實質上,結構性因素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因素則是深層癥結。一方面是一些行業産能大量過剩、企業訂單不足,一方面是廣大群眾不斷升級的高品質需求缺乏有效供給,凸顯了結構性産能過剩的“病灶”。
摸清病因才能對症下藥。結構性問題需要結構性改革來破解,這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也是化危為機的必然選擇。從國際視野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蓄勢待發,主要經濟體都在搶佔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制高點。從我國現實看,破除制約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有效啟動新動能,關鍵在於推動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時代大潮激蕩,惟改革創新者勝。只有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才能推動中國經濟邁向“雙中高”,實現更有品質和效益的發展。
舉一綱而萬目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重點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既相互聯繫也相互促進。抓五大任務落實,應把握好節奏和力度,形成重點牽引、全面推進的整體效應。具體來説,就是要有效化解過剩産能,妥善處置“僵屍企業”,處理好保持社會穩定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係;打出“組合拳”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化解房地産庫存,疏通供需血脈,破解百姓“買不起”和開發商“賣不出”的矛盾;擴大有效供給,打好脫貧攻堅戰,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降低杠桿水準,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推進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其中包括,推進國企改革有利於化解過剩産能,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稅、金融、銀行等領域改革,既能改善需求側管理,又能實現在供給側發力,有效提高市場效率;加快養老保險和醫藥體制改革,則注重民生兜底,為推進結構性改革創造更好條件。打好結構性改革攻堅戰,需要注重改革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做到協調推進,不斷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
行者常至,為者常成。踏上新征程,推進結構性改革,既要有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定力,也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善於創新的智慧。從供給側入手培育增長新動力,必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社會生産力水準整體改善,讓中國經濟在更高發展水準上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