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年終盤點之全球科技:除了白菜價上天,還有哪些驚喜?

2015-12-25 10:49:18|來源:中新網|編輯:韓基韜

  2015年終盤點之全球科技:除了白菜價上天,科學家還帶來哪些驚喜?

  中新社北京12月25日電 (記者 劉旭)2015年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誕生100週年,百年間廣義相對論得到了實驗觀測的支持,並在宇宙學、黑洞和時空理論等方面得到應用。2015年,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良藥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在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上實現零的突破。2015年,從航天科技到基因組編輯技術,全球科技在多領域亮點頻現。

  行星探測成果豐碩 開創航天新時代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發現時,將2015年稱作“矮行星之年”。

  今年3月,NASA曙光號探測器進入太陽系谷神星軌道,標誌人類首次成功造訪矮行星。而在2006年1月新視野號探測器就已升空,探測冥王星及其最大的衛星卡戎和位於柯伊柏帶的小天體。7月14日,經過近十年的漫長旅行,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前往更遙遠的宇宙深處。

  儘管新視野號與冥王星的“擦身而過”只有短短二十幾個小時,但它目前所傳回資料顯示的冰蓋、雪原、持續的地質活動還有那顆引爆社交網絡的“萌王星”心形暗斑,都不斷向人類揭示這顆曾經的“第九大行星”的真面貌。人類探索宇宙的意義,也在每一次化“未知”為“已知”的探尋中被呈現。

  12月22日,歷經數次波折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獵鷹9號火箭將11顆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並成功回收了一級火箭。這是人類史上首次有火箭在載荷發射到太空後返回了地球。

  SpaceX的最終目標,是將運載火箭由一次性使用轉變為多次使用,此舉將大幅降低航天發射費用,很可能開創航天廉價發射的新時代。

  中國加盟TMT項目建設 國際合作助力空間探索

  天文探測項目一般造價高昂、技術複雜,到一定規模和量級後,往往非一國所能單獨承擔。同私人資本介入傳統的官方航天領域類似,國家間的合作也將是未來一大趨勢。

  由美國加州大學系統(加州10所大學聯合體)、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和加拿大天文學研究大學協會發起的“30米望遠鏡”(TMT)項目即是由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參與建造。一旦建成,將是現有最大光學望遠鏡集光力的九倍,可用其觀測距地球130億光年的宇宙區域景象以及宇宙早期形成的星體和星系。

  國內主導該合作項目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薛隨建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國家天文臺和中科院的幾個相關研究所形成一個聯盟參加了TMT項目,且是TMT國際天文臺(TIO)組織的創始成員之一。“這是我們第一次參與如此大型的合作項目,主要是因為中國在技術方面的發展得到了國際認可。”儘管夏威夷最高法院于本月初因程式性原因撤回了TMT的建設許可,但薛隨建強調,雖然項目的建設進度會受到一定影響,但其最終落實不會被阻斷。

  薛隨建指出,中國天文發展要想不被國際上的先進同行甩開,就必須要跟上合作腳步。“而且這樣的參與本身也是我國天文大型基礎科技設施建設的需求,是對我們科學、技術、人才隊伍的一個非常大的帶動和促進。”

  從《地心引力》裏把美國宇航員接回家的“天宮一號”,到《火星救援》中搭救流浪外星球宇航員的“太陽神”火箭,中國元素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我們有理由相信,電影裏的場景會在未來成為現實,空間探索不再烙有某個國家的印記,而是作為全人類的成就銘記史冊。

  基因編輯屢突破 中國學者成就引熱議

  2015年,與基因編輯有關的突破頻現,掀起分子生物學界一場革命。在《科學》雜誌評選出的年度十大科學發現中,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從過去數年陪跑,今年終於捧得桂冠。

  今年2月,英國下議院批准了利用線粒體DNA替換手段治療線粒體遺傳病的療法。4月,另一種基因編輯系統CRISPR-Cas9被用到了人類胚胎上。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團隊對無法存活的人類胚胎進行實驗,編輯了其中能造成β-地中海貧血的缺陷基因。他也因此入選《自然》雜誌年度十大人物之列。

  但基因編輯技術也因倫理問題引燃了學界的熱烈討論,這場爭辯在12月初舉行的“人類基因編輯國際峰會”上達到高潮。在此次會議上,來自20多個國家的近500名專家作出聲明:以“定制嬰兒”為目的改變人類胚胎或生殖細胞基因組是“不負責任的”,但不應排除以其他目的在胚胎層面進行基因組編輯的可能性。

  正如聲明作出的謹慎評價一樣,大多數技術都具有“雙刃”特性。基因編輯領域的科學研究仍要繼續深入,但其操作應在有效監管下進行。只有這樣,人類才有可能用這項簡單卻強大的工具造福于自身。

  南非發現新人種遺骸 或改變對人類先祖認知

  在年底各大科技報刊評選出的重大科技事件榜單上,2015年古人類領域的新發現收穫了相當高的“出鏡率”。

  今年9月,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南非的一處洞穴中發現了前所未知的人類祖先“納萊迪人”,研究者共發現了屬於15具個體的1500塊化石。

  目前研究者尚不能清楚定義“納萊迪人”的分類學地位。領導發掘和研究工作的美國古人類學家李·R·伯傑教授認為,“納萊迪人”可能是第一代人類。但“納萊迪人”身上的某些能力,如儀式行為能力等,又被認為是後期的類人物種身上才會具有。

  儘管如此,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克裏斯·斯特林格仍稱之為“重大發現”,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也將其定義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最重大的化石發現之一。“納萊迪人”的發現使人類家族樹變得更加複雜,學界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其歷史,以及人類起源。

  2015年,人類在科技進展方面見證了多個“首次”、“終於”,也收穫了多個驚喜。2016年,我們還將面臨更多的“未知”和“或許”。科學精神未曾湮滅,人類探索世界的腳步也從不會停止。(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