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十三五”三農發展:用新理念破解新難題

2015-12-26 13:57:24|來源:光明日報|編輯:韓基韜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佈消息,我國糧食生産實現連續12年增産。

  沉甸甸的“十二連增”,為“十二五”農業農村發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十三五”時期,如何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關鍵是強化戰略意識、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堅持用新理念破解“三農”發展新難題。

  戰略意識:強化“重中之重”地位

  “十二五”時期,我國糧食連年豐收,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面對新形勢,針對糧食生産和糧食安全,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一些觀點認為,當前我國糧食供給已是高枕無憂,因此可以適當放鬆糧食生産,甚至有觀點認為,糧食已經出現過剩,重農抓糧不再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突出成績。但是,在看到這些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看到,當前‘三農’工作依然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説。

  張曉山分析指出,目前我國主要糧食價格已高於國際市場價格,繼續提價和加大補貼遭遇“天花板”,提高農業生産比較效益、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的壓力增大。同時,糧食生産面臨成本上升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緊箍咒”,促進農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農業在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壓力加大。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十三五’時期,要用五大理念破解‘三農’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激發農業發展的內在活力。”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説。

  專家指出,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我國糧食需求總量將繼續增加,需求結構將不斷升級,因此當前仍要強化糧食安全的戰略意識,強化“三農”重中之重地位,確保飯碗任何時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問題意識:補齊“全面小康”短板

  “十二五”時期,我國加速推進精準扶貧方略,成效顯著。國務院扶貧辦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0年的1.66億人減少到2014年的7000多萬人。但是確保“十三五”時期7000多萬人口脫貧,任務艱巨。

  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農”,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應堅持問題意識,以協調發展理念補齊農業這條“四化同步”的短板和農村這塊“全面小康”的短板。“十八屆五中全會和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對‘十三五’扶貧開發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個目標’‘兩個確保’‘四個問題’‘六個精準’的具體任務。”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24日舉行的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一個目標”就是要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讓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一起進入小康社會;“兩個確保”就是確保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如期全部摘帽;“四個問題”就是“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通過“六個精準”,把扶貧對象鎖定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分類施策,努力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劉永富表示,為實現精準脫貧,“十三五”期間扶貧系統將創建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省級扶貧開發投融資平臺、社會扶貧對接平臺等五大平臺,完善貧困縣的考核機制、退出機制和脫貧成效評估機制,為精準扶貧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創新意識:激發“三農”發展活力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將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在速度變化的背後,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作為第一産業,農業正在經歷新舊動能轉換時期。

  在原有發展動力減弱的情況下,如何加快培育發展新動力、實現新老動力的平穩轉換、不斷激發“三農”發展的內在活力,成為“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過去,農業發展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透支資源環境的發展方式,未來農業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關鍵要靠創新。”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指出,未來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根本要靠創新驅動。

  孫中華認為,具體來看,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和科技服務雲平臺,著力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構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體系;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提升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水準;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打造高素質現代農業生産經營者隊伍。

  (光明日報記者 李慧)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