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聚焦引領新常態 專家稱需探索經濟管理新路徑
原標題: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聚焦引領新常態 專家稱需探索經濟管理新路徑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實習記者 王嘉旖):2015-2016中國經濟年會26日在北京舉行。與會政府官員和知名學者在會上指出,未來五年,中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將更加嚴峻,在經濟從舊常態向新常態的轉換過程中,必須探索經濟管理新的路徑,突破經濟增速目標的硬約束。有專家還透露,未來中國的住房制度改革將以購租並舉,為2.5億非戶籍人口服務作為基本方向。
當天舉行的中國經濟年會以“引領新常態,決勝十三五”為主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曾培炎在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從舊常態向新常態的轉換過程中,不能用老辦法來解決新問題,必須探索經濟管理新的路徑,特別是要樹立問題導向的思維方式。曾培炎説:“針對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問題,要銜接好供給側和需求側,要守住底線思維,準確地識別、預判、化解風險,創新完善政策工具箱,使經濟的發展趨穩和蓄勢。”
曾培炎還建議,未來需調整經濟考核指揮棒、建立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給相平衡的調控模式、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動力和環境、全面加強對創新的軟硬體投入、主動獲取國際宏觀政策協調的收益。
曾培炎認為,新常態需要有新的宏觀調控的框架和新的指標體系,突破經濟增長增速目標的硬約束,改變經濟刺激路徑的依賴,必須擺脫換檔的焦慮。
曾培炎説:“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宏觀資源配置效率上來。所以未來可以考慮將全要素生産率納入到關鍵性的參考指標,建立GDP增長與全要素生産率並重的雙目標的體系。跨越全要素生産率下滑的陷阱,充分激發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破解經濟、資源、發展三角的困局。”
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跌,企業效益和財政收入下滑,房地産高庫存等各類風險增多。對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解讀説,經濟下行等問題的根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診斷是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
楊偉民説:“所謂結構性矛盾就是産能過剩比較嚴重,存在大量無效供給,而有效供給是不足的,存在不少短板。比如説新增貸款當中相當部分用於借新還舊、用於償還利息,投向中期回報率不高的一些項目,流向了虛擬經濟,這樣間接抬高了實體經濟的成本,還帶來了經濟的金融化、泡沫化、實體經濟與金融的失衡等等這些結構性問題。所謂體制性的矛盾,就是説供給側和結構性的這些問題根本原因是市場沒能夠很好地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比如説在現行體制下産能過剩行業的僵屍企業很難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實現市場化的出清,地方政府、銀行都不願意,各有各的小道理,結果小道理淹沒了大的道理。”
談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楊偉民介紹説,未來中國將會採取去産能、降成本、去庫存等措施。其中,在化解房地産庫存方面,中國將在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的同時,將以滿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為主要出發點,為2.5億非戶籍人口服務,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
楊偉民説:“對有能力直接買房的仍然支持包括非戶籍人口在內的城鎮居民購買産權房,對一時買不起的,支持他們先租房,特別是對農民工、農業轉移人口而言。對難以承受市場化房租的,而且符合條件的,政府可以給予租金的補貼。公報當中也有一句話,叫做把公租房擴大到所有的非戶籍人口。所以,為此要大力鼓勵支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現有的庫存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一個多元主體的房東,讓他們先買房子,然後出租。為此也要取消過時的一些限制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