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新華社評論員:以結構性改革開創“三農”廣闊天地

2015-12-26 09:32:48|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  題:以結構性改革開創“三農”廣闊天地——學習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

  新華社評論員

  農業穩,天下安。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總結“十二五”、謀劃“十三五”,準確把握當前農業農村工作形勢,作出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等重大部署。這為破解“三農”難題、增強創新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提供了實踐指南。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三農”工作。“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成果豐碩,為贏得全局工作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要看到,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還很多。“十三五”時期,必須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推進結構性改革,是興農之要。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矛盾和難題,表現各不相同,但“病根”都出在結構方面。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産品由低水準供需平衡向高水準供需平衡躍升,既能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更有利於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是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我國糧食生産“十二連增”的喜人成績背後,也存在農産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環境面臨較大壓力等問題。居安思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圍繞人的需求進行生産,使農産品供給在數量上更充足,在品種和品質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産品有效供給。當務之急,要加大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力度,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等薄弱環節,增加市場緊缺農産品的生産。通過多點發力、多策並舉,破解瓶頸、拉長“短腿”,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理念更新、體制改革、實踐創新等方方面面。越是任務千頭萬緒,越要抓關鍵、抓要害,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在思想觀念上,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在發展方式上,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在經營過程中,既要守住糧食安全的底線,也要充分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為農業結構性改革提供支撐和動力。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標誌。讓農民不斷分享改革成果,這項改革才會得人心、見實效。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近年來農業農村形勢持續向好,財政投入大幅增加發揮了關鍵作用。鞏固和延續好勢頭,就要營造重農氛圍,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解決好投入問題,既要在增量上想辦法,也要在優化存量上做文章,在整合涉農資金和創新投入機制上下功夫,在撬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農村上出實策。

  改革大潮激蕩而來,希望的田野灑滿陽光。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各項部署,讓改革舉措、政策支撐、資金投入更好地聚焦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銳意進取、真抓實幹,我們就一定能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準,讓農業農村成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