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來自埃及的"寧夏人"

2015-12-29 06:29:52|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靳松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郭長江、許新霞):埃及人艾哈邁德·賽伊德最初來中國因為一份只有三個月期限的工作合同,到現在五年過去了,還遠沒有歸期。艾哈邁德·賽伊德連自己都沒有想到,中國寧夏不但成了他的第二故鄉,還成為他夢想起航的地方,“英文的我可以給他介紹中英出版社,他們也很想做這方面的,因為你們這邊只做阿文的……”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新昌東路一棟寫字樓五層的一間辦公室裏,埃及人艾哈邁德·賽伊德正用流利的漢語與當地一家出版社的編輯柳毅偉交流一本書的出版翻譯工作。柳毅偉説:“一直和他做中阿圖書的轉換文字出版,感覺是他是我們中阿文化搭載了一個橋梁。”

  32歲的艾哈邁德2005年畢業于埃及愛資哈爾大學,是學校首屆中文專業畢業生,“我覺得中國人是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我們不是很了解他們,就是為了好好了解中國開始學中文。”

  2010年,一個偶然機會,在迪拜兼職做中文導遊的他受邀來寧夏做首屆中阿經貿論壇阿文官方網站的翻譯和校對。合同期3個月,“來的之前我沒聽説過中國有一個地方叫寧夏,來了以後待了三個月我覺得這邊的發展前景很好。但是不是在經貿,是在文化。”

  2011年9月,艾哈邁德與兩個寧夏“八零後”小夥兒合資註冊了寧夏智慧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接中阿圖書互譯、出版,阿拉伯語培訓等業務。

  他説,是寧夏改變了他的人生,“寧夏,特別是南部有一些地方,你過去那邊你感覺可能是回到阿拉伯國家,唯一的區別就是語言是中文,不是阿拉伯語。但是他們的習慣、包括宗教的儀式,所有的餐廳都是清真的,確實很親切。”

  生活中的一點一滴讓艾哈邁德對寧夏有了家的感覺,他成了在寧夏第一個用自己的名字買房購車的外國人,“如果我出差到別的地方,我説我要回家,他們就知道我是要回銀川,變成我真正的第二故鄉。我覺得在寧夏我每一天過得很開心。就是我的家人經常跟我開玩笑説,你這個三個月什麼時侯結束?你什麼時侯回來?我説我也不知道。”

  艾哈邁德很想讓更多的阿拉伯人了解中國文化,客觀認知中國,“我覺得文化的發展本身是帶著經濟發展,如果我很了解你,你了解我,那我們肯定合作很愉快,就是象做朋友一樣。”

  艾哈邁德回短信、發郵件,用的全是中文。他説,現在一天中90%的時間都在用中文。4年多的時間,他的團隊已翻譯出版、版權輸出中阿文圖書560多冊。今年8月,他本人還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授予第九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青年成就獎。公司副總經理張時榮:“整個中國的圖書輸出到阿拉伯國家,在阿拉伯國家再出版發行的市場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市場份額是在我們這兒。在整個阿拉伯世界銷售的圖書,十本書裏面差不多有九本書是我們貢獻的。”

  隨著業務量的增長,公司早已擺脫了“找米下鍋”的窘境,現在許多出版社、國內著名作家都是主動找上門談合作。張時榮:“我們每年的營業額整個都是翻倍的。尤其是從去年到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完成去年營業額的一點五倍。”

  而在艾哈邁德看來,做文化,經濟效益並不是第一位的,“我們現在考慮的不是這本書能賣多少錢。比如這本書是今天剛剛出的,我感覺就是我的孩子,我很有成就感。我現在就想把中國好好介紹給所有世界的人,為了從心裏邊真正地愛它。”

  2014年,艾哈邁德走訪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寫了《中國道路:奇跡和秘訣》一書,發行超過一萬本。而在阿拉伯國家,一本書銷售達到三千冊就很暢銷了。這本書還被作為中國和阿拉伯國家高層領導人之間互贈的文化“國禮”。

  “一帶一路”戰略讓艾哈邁德的夢想正在變成現實。他還打算拓展中阿文電子書、影視劇譯製等方面業務,向阿拉伯世界呈現更加立體化的中國,他説,我12年在埃及成立了第一家公司的時侯,我叫它新絲路。我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能看到阿拉伯人開始通過絲綢之路和中國不僅是經貿合作,我希望在文化更強,雙方都是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學習,把“一帶一路”上的中國的所有的地方和“一帶一路”上的阿拉伯國家通過文化粘合在一起。

  記者:變得更強大,更和平?

  艾哈邁德説:對、對、對,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希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