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考研”泄題,應反思考試機制
2016年全國碩士生統一入學考試初試26日到27日舉行。27日晚,教育部新聞辦在官方微博表示,接舉報反映有考生收到個別科目部分試題的作答與考題內容相關,教育部門立即報請公安機關進行調查;將會同公安等有關部門嚴格按照《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國家教育考試刑事犯罪,絕不姑息。
這次泄題與2012年考研英語科目泄題事件有諸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這次開考之前,我國剛實施《刑法修正案(九)》,明確“作弊入刑”,輿論因此把這次考研稱為“史上最嚴考研”。不幸的是,泄題事件再次發生,而且影響範圍很可能比2012年的更大。
有輿論分析,考研涉及眾多環節,包括出題、印刷、運送、保管、分發等,一個環節出紕漏,就可能泄題。這不是泄題的理由。正因為考試安全極為重要,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堵住漏洞。對此次泄題事件,司法部門應獨立調查,不漏過每個環節。按以往經驗,泄題必有“內鬼”配合,教育部門也應該被作為調查對象。在查處責任人的同時,更應該反思漏洞的根源,建立更加嚴密的安全體系。
在“作弊入刑”的高壓之下,為何還會有人繼續鋌而走險?這就要分析我國國家教育考試機制了。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是由行政部門主導並賦予權威的,研招機構都必須以這一成績為基礎選拔學生。這就帶來一個問題:考試即便出現嚴重泄題這樣的安全問題,其“權威性”也絲毫不受影響。
這和國外的考試由社會專業機構組織,大學自主認可、考生自主選擇完全不同。由大學自主認可的考試,必須重視公信力,若考試安全問題頻發,評價品質不高,大學就會不認可,考試就難以為繼。今年早些時候,雅思考試和美國的SSAT考試取消部分內地考生的成績,就與其考試機制有關。由社會專業機構組織的考試,如果對疑似作弊現象不能作出迅速反應,其權威性、公信力都將流失。
我國教育部門多年來一直強調要嚴厲打擊考試作弊,但考試舞弊並不少見,整個社會對待考試的態度也未見提升。發達國家在乎考試是否能真實反映出一個人的能力和水準,而我國考生在乎的只是拿高分,為拿高分甚至可以不擇手段。
針對考試招生中存在的問題,我國2010年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的考試招生新格局,即推進考試社會化改革。但這項改革推進困難。顯然,僅靠“作弊入刑”的高壓是很難純凈考試環境,推進考試社會化改革刻不容緩。(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