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警惕網絡文化空間的“語言腐化”

2015-12-31 13:47:54|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2015歲末,各種“盤點”悉數登場。“盤點”有檢查、清點的意思,當然也有清算、反思的深意。我們想“盤點”的是網絡上野草一樣生長的各種不雅語言。因為,我們更擔憂的深層問題是:語言腐化是否會帶來思維腐化?

  這些年,許多格調低下、品位不高的語言粉墨出場。在人民網輿情研究室發佈的《網絡低俗粗鄙語言報告》中,“屌絲”“尼瑪”“逼格”“你妹”“裝逼”“媽蛋”“跪舔”“蛋疼”等不雅語言赫然在列。其實,諸如“屌絲”、“逼格”、“撕逼”等語言都脫胎于某種低端甚至粗俗的慾望結構和想像體系。為什麼曾經難以啟齒的語言,如今卻堂而皇之地流行起來?

  總體來看,網絡不雅語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情緒宣泄為目的的網絡謾罵;二是以惡意中傷為手段的語言暴力;三是以粗鄙低俗為個性的自我表達。顯然,網絡語言日趨腐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人可能會説,不就是一些年輕人的個性語言,有什麼大驚小怪的。站在公共利益與語言責任上講,這些不雅語言無關乎價值觀,更無關乎人文內涵,反倒傳遞的是一種消極的、退縮的、醜陋的、玩世不恭的觀念形態。可見,語言腐化的直接後果是,網絡社會不僅少了一些節制和斯文,更少了一些公共擔當和價值承諾。

  美國認知心理學者博格迪特斯基在《語言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一書中指出,語言決定人們的世界觀。這句話的現實理解是:如果我們習慣於使用不雅語言,那我們的思維和價值勢必遭遇不雅語言的綁架、支配和腐化。

  語言一旦腐化,自我認知的連續性和一體感就被破壞了,人們很容易陷入“認同的困境”。過往的殖民歷史反復告訴我們,支配並奴化一個民族,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浸淫、腐蝕和篡改其語言系統。當年,在北尼日利亞殖民統治時期,英國並非推行英語,而是沿用當地的豪薩語,但卻對豪薩語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其結果就是英國“維多利亞式”的思維方式在被“改造”的本土語言系統中悄然生長。

  常言道,言為心聲。使用什麼樣的語言,註定會形成什麼樣的思維格調和價值境界。當年輕人甚至白領階層放下身段理直氣壯地喊出“我是屌絲”時,現實總是迫使我們隱隱地聯想到多年前網絡上那句熟悉的“我是腦殘,咋了”。此情此景,阿Q式的自我沉淪與自甘下流,拿任性當個性,既犬儒又虛無,何等相似的畫面!

  其實,反觀今天的網絡語言環境,不雅語言的氾濫已經成為網絡戾氣的一個微妙注解。要知道,不雅語言裹挾的是一種抵觸一切、消解一切、否定一切的摧毀力量。這種摧毀力量,勢必影響人們的思維和價值,尤其是塗抹甚至改寫我們時代的文化心理和價值取向。凈化網絡語言環境,就是堅決抵制不雅語言及其深層的消極狀態、遊戲心態和傲慢姿態。

  網絡不雅語言催生了語言腐化,拉低了網絡生態格調,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語言“霧霾”。2015年8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國記協聯合發佈《抵制網絡低俗語言、倡導文明用語倡議書》,號召新聞媒體和網站負起主體責任,凈化語言傳播環境。2015年10月,教育部和國家語委聯合發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稱“網絡不雅語言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程度”。

  抵制並治理網絡不雅語言,這不僅是網絡語言環境建設的重要工程,更是保衛我們思維免受腐化的文化戰略。首先,媒體和公眾要強化“語言責任”意識,深刻意識到語言腐化對於思維腐化的重要影響;其次,網絡監管部門要啟動必要的審查機制,對於那些明顯攜帶惡意中傷、人身攻擊、網絡謾罵、玩世不恭的語言行為要加強審查和把關;最後,政府、媒體和公眾人物要加強正面的輿論疏導和價值引領,為整個網絡生態注入理性,注入建設性。

  此外,不得不承認,許多網絡不雅語言是某種社會負面情緒在虛擬空間的替代性釋放,更多的是轉型時期社會矛盾和信任危機的極端反映。因此,治理網絡不雅語言,不能回避當下中國的社會心態及其深層的社會問題,而這恰恰是治理網絡語言環境需要同步跟進的國家治理命題。(劉濤)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