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托橫行我們需要反思什麼
近日,《新京報》曝光了一起“網絡醫托”事件。醫托一度備受指責、打壓,至今依然活躍在社會許多角落,甚至還借助互聯網死灰複燃,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醫托緣何屢禁不止?通過分析媒體曝光的一系列事件,不難發現,主動聯繫醫托的患者往往將疾病同個人的羞恥感聯繫起來。人體患病的原因很多,但許多患者依然傾向“隱喻式”地將其同身體功能的強弱聯繫起來。他們主動聯繫醫托,詢問男科、婦科等方面的問題,對方則相應地反饋給他們身體功能變化的信息。疾患信息帶有天然的私密性,如果他們諮詢正規醫院,將得到全面、系統、科學的解答,但在不少患者看來,向正規醫師求教不啻于公開曝光自己的“無能”。而醫托們擅長隱瞞真實信息,因為欺詐而天然帶著的隱蔽性恰巧投其所好,他們將醫學過分神秘化的傾向也在潛意識裏使病患誤入迷魂陣。醫學具有極強的專業性,但這並不意味著醫學無法理解。強調“速效藥”、鼓吹“萬能設備”等等,神秘化的辭藻往往容易打動對疾病缺乏理性認識的患者。
如果説上述兩點為醫托産業的百足不僵推波助瀾,那麼隨著醫學常識在全社會得到更加深入的普及,隨著我國醫療保障體系的日益完善,人們必能在觀念上克服之。但此次事件有所不同,醫托除了秉承過往的伎倆外,還採用了互聯網這一工具,使他們在短期內獲取大量“用戶”資料,並“集約化”地擴大行銷範圍。互聯網在實現數據的搜索和整合上具有無與倫比的優越性,然而,這些優越性在醫托團夥手中卻只能助紂為虐。這是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最需要思考的。
網絡上很早就有個人和專門機構免費為網民提供各式醫用諮詢服務,這些服務既便利人們的生活,又拓寬人們的眼界。在對互聯網發展簡單唱好的形勢下,此類做法常常被視為互聯網服務精神的典範。現在假設:在我們全無醫學常識的前提下,一邊面對著專門機構提供的信息,另一邊面對著醫托團夥提供諮詢服務,我們如何從中作出判斷和選擇?在單純的信息面前,我們看不到人心的善惡,同樣,客觀的技術發展並不會天然地烙刻上善良或者邪惡的標記。我們雖然歡迎互聯網發揮傳播科學知識、提供信息服務的功能,但是,無防範的一味支持,並不明智。醫托在提供諮詢後,往往鼓動病患者前往指定的醫院、諮詢平臺和診治終端,二者形成嚴密的閉環,病患者處在他們營造的高壓下,要保持足夠的理性和冷靜並不容易。這時候,如果互聯網各類聊天平臺均裝載強有力的“舉報按鈕”等直接維權通道,可能會有助於病患者脫離險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片面強調網絡信息的自由和對個人隱私的保護,相關部門在這方面的監管相對不足。
出現上述現象,我國醫療資源較為緊張、分佈不均是一方面,大部分醫療資源的公信力被非法的醫托等行為消解是另一方面。醫托背後銜接的是欺詐性的醫院,病患者屢屢受騙後,他們不是將懷疑指向施騙方,而是投向整個醫療系統。如果國家衛生醫療機構和相關監管部門能開闢權威的信息諮詢平臺,就不會使醫用信息服務成為不懷好意者斂財、欺詐、敗壞國家公信力的粗暴工具。(施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