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2015年度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出爐

2016-01-12 19:38:45|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靳松

  原標題:“2015年度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出爐

  國際在線消息:1月10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業務指導,新華網、中國醫藥報社、中國食品報社共同發起主辦的“食安中國城市論壇暨2015年度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發佈會”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辦。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步正發等領導共同見證了“2015年度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的新鮮出爐。中國記協書記處原書記顧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對此進行了精彩的解讀。

  顧勇華表示,此次評選的十大行業新聞,符合中央八項規定第6條中的3個標準,即工作需要、有新聞價值及有好的傳播效果。一是以科學態度宣傳科學內容。食品安全不僅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認識的過程。要以科學態度宣傳科學內容,才能保證傳播新聞的真實、公正。二是以法治的精神宣傳法治。食品安全的監管過程要依法辦事、執法必嚴。三是體現國際視角。如評選出的“‘一帶一路’給食品企業帶來機遇”新聞,並非是簡單的經濟和生産的概念,而且也涵蓋文化的內容。研究這種食品文化,未來才能夠在“一帶一路”的機會中尋求更多價值。四是回應社會的關切。通過推出專業新聞,引導更多媒體找到真正的行業新聞在哪。

  陳君石院士認為,從此次入選的食品行業十大新聞可以看出,儘管政府和企業在維護食品安全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時有發生的負面炒作,如“草莓事件”“僵屍肉”及“培根等加工肉致癌”等,造成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很多困惑。為什麼2015年食品安全總體向好而老百姓不領情?其原因在於食品安全的風險交流存在問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有六大條款與風險交流相關,對於在風險交流方面,政府、企業、媒體應該做什麼及如何對待食品安全虛假新聞有明確規定,第十條明確規定了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真實、公正。

  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評選為每年一屆,評委會匯聚了顧勇華、陳君石、宋波、嚴衛星、丁鋼強等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今年的十大新聞由中國經濟報刊協會副會長宋波宣讀。

  以下是2015年度中國食品行業十大新聞全文:

  1.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于10月1日起施行

  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第21號主席令予以公佈。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近年來,我國進一步改革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將食品安全監管納入公共安全體系,著力建立覆蓋全過程的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積極推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人民群眾飲食安全。為鞏固和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成果,以法治方式解決當前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有關部門組織對2009年頒布實施的《食品安全法》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共十章154條,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三易其稿,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

  2.食品安全戰略列入“十三五”規劃建議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重拳嚴治,以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習近平總書記用“兩大問題”來定性食品安全,即: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包括“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標誌著我國已將食品安全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

  3.“一帶一路”為食品企業帶來機遇和挑戰

  為推動國際合作,中國向世界發出了“一帶一路”的倡議,即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中國食品企業迎來“走出去”的歷史機遇,但同時也將面臨貿易及關稅壁壘、檢測標準等挑戰11月3日,“一帶一路”(北京)食品安全合作高層對話在京召開,我國將與沿線國家相關部門一道,不斷充實完善“一帶一路”食品安全監管合作機制和內容,加強沿線國家對各相關國家和經濟體食品安全監管法律法規的了解,共同打通歐亞“食品安全大通道”,促進食品貿易健康發展,造福沿線各個國家。

  4.馬鈴薯有望成中國第四大主糧

  據農業部統計,未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仍呈剛性增長趨勢,到2020年糧食需求增量在1000億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小麥、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增産的成本提高、空間變小、難度加大,需要開闢增産的新途徑。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廣,特別是開發利用南方冬閒田,擴種馬鈴薯潛力很大。同時馬鈴薯是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其在我國種植歷史已有400多年,推進馬鈴薯成為我國主糧産品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已成為必然的選擇。預計到2020年,50%以上的馬鈴薯將作為主糧消費。

  5.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強化自身職責,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2015年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食品安全抽樣檢驗是食藥監部門防控食品安全風險、實現科學監管的重要手段,實施了《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為落實食品生産經營者食品安全第一責任,強化食品安全監管,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出臺了《食品召回管理辦法》;按照食品安全法“建立科學、嚴格的監督管理制度”的基本要求,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對現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進行了細化、補充和完善等。為便於廣大消費者和食品生産經營者查詢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在官方網站開通了“食品抽檢信息”專欄。這些舉措,為推動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風險,確保公眾食品安全,確保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做出了積極貢獻。

  6.世衛組織稱吃火腿香腸致癌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研究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所(IARC)10月26日發佈了一份“紅肉和加工肉製品消費評估報告”,該報告將肉類致癌能力與砒霜、煙草等同,將致癌風險等同於致癌能力,造成公眾的恐慌。為幫助媒體和公眾科學解讀該報告,正確認知和描述風險,理性對待日常生活中的食肉問題,本報等媒體迅速組織採訪了多位權威專家,在基於科學分析基礎上,從“紅肉加工肉製品致癌能力有多大、國際癌症研究所相關報告存局限性、如何評價紅肉和加工肉製品中致癌物質風險、如何科學吃肉”等多方面對該報告進行深入解讀,為及時消除人們的恐慌情緒盡到了媒體的責任。

  7.“僵屍肉”的説法不科學,但走私肉存在巨大隱患

  一篇題為《走私“僵屍肉”躥上餐桌,誰之過?》的報道刊發後,引起業界強烈關注的同時,也讓公眾對我國肉品的安全表示擔憂。權威專家指出,“僵屍肉”的説法不科學,多是吸引眼球,業內從來無此概念。專家呼籲,媒體報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切實做到真實、公正。

  報道中所提到的“僵屍肉”多為走私品,未經檢驗檢疫,運輸條件惡劣,不斷解凍等過程中容易滋生各種細菌,甚至是開始腐爛又重新冷凍,其衛生安全和食品品質不堪想像。如果進食攜帶禽流感、口蹄疫、瘋牛病等細菌、病毒的凍肉,甚至危及生命,存在巨大食品安全隱患。我國政府對凍肉走私一直保持高壓嚴打態勢,7月12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海關總署和公安部聯合發佈了關於打擊走勢冷凍肉品、維護食品安全的通告,對查獲的走私冷凍肉品已全部銷毀。

  8.全國首張“多證合一”食品生産許可證發出

  我國第一張“多證合一”的新版食品生産許可證5月在瀋陽發出,這也標誌著“多證合一”改革正式啟動。遼寧省食藥局相關人員表示,有的食品企業産品類別多達十幾個,僅辦理許可證,就要耗費不少時間。隨著“多證合一”改革的推進,企業負擔逐步減輕了,“許可貼滿企業墻”的畫面將消失。過去,食品生産許可證三年更換一次,往往在換證的前半年,企業就會派專人進行準備。“多證合一”改革讓企業更專心於生産、經營。

  9.“福喜”更名為“歐喜”恢復生産

  工廠停産、訂單歸零、部分員工辭職,直接經濟損失超60億元,被曝違規回收、加工變質肉類後,福喜集團7月宣佈,在華更名為歐喜,河南工廠恢復生産了,還打算拓展零售、生鮮和電商業務。此番更名後,福喜如何再出發,倍受業界和消費者關注。業內專家認為,品質與信譽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更名或者對外統一名稱的做法,是一些企業出現問題後的重新定位,無可厚非,但是企業必須拿出十足的誠意,讓監管部門、供應對象、消費者能切實感受到企業的真正轉變。福喜“洗白”後需“洗心”,最重要的仍然是“嚴把品質關”,再重新出發。

  10.“食品安全——中國行”大型公益宣傳活動啟動

  9月28日,由新華網、中國食品報、中國醫藥報社三家新聞媒體共同發起的“食品安全——中國行”大型公益宣傳活動在北京啟動。此次大型公益宣傳活動將借助新華網的廣泛影響力以及《中國食品報》、《中國醫藥報》、《中國食品安全報》的專業權威,通過多家媒體及地方機構的積極聯動,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元立體的宣傳報道平臺,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發揮傳媒引領作用,把新修訂食品安全法的法條、信息正確地傳播出去,把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開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客觀地報道出來,把企業的意見和建議準確地傳遞出來,把消費者的反響和要求真實地反映出來,共同為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維護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