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寧德模式":貧困地區如何"弱鳥先飛"?

2016-01-18 20:00:15|來源:人民網|編輯:靳松

圖片默認標題

  “一樓是1998年習近平任福建省委副書記時來調研看的房子,現在我家又擴建了!”福建省寧德市三沙鎮東山村村民鐘伏德在自家院中對人民網記者介紹,他家的老房子正在加蓋第三層並進行裝修。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深入霞浦縣三沙鎮調研“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看到三沙境內還有群眾住茅草房,就提出要“集中力量解決茅草房改造問題”。1998年4月,習近平再次深入東山村調研茅草房改造工作,來到了當時還在讀中學的鐘伏德家中,這時茅草房已變成了瓦房。

  十餘年過去,這棟老房子幾經擴建修繕,見證了東山村從一個住茅草房、吃地瓜米的貧困村,變成了一個幾乎家家戶戶住上磚混結構樓房的美麗村莊。通過造福工程搬遷、鄉村環境整治、發展漁業生産和特色種植等,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從1998年450元提升為2014年的10650元,翻了二十多倍。

  踏上寧德的土地,處處可見東山村這樣的“脫貧村”。三十年前可能連一條公路、一棟樓房都沒有的貧困村,都變成了如今這些白墻黛瓦、風景怡人的村落。2015年12月7日,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在寧德召開的東部地區扶貧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寧德模式”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成功實踐,是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典範。

  2016新年伊始,人民網記者深入寧德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挖掘“寧德模式”的優勢經驗,傾聽受益於扶貧政策的老百姓的新年祈願,展望更多“獲得感”的新一年。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