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忙獨董”人民大學教授宋常被查説明瞭什麼
1月22日晚,4家上市公司各自發佈公告,披露公司獨立董事宋常因涉嫌內幕交易、短線交易,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宋常是人民大學教授,曾被媒體封為“最忙獨董”,他曾先後擔任過10家以上上市公司的獨董,僅2014年一年,宋常就同時擔任5家上市公司獨董,達到了證監會的規定上限。此外,他還曾出任多家券商的獨董。
這不是高校出身的兼職獨董第一次“出事”。此前曾有媒體報道,人民大學商學院會計係副主任身兼6家上市公司獨董,突破規定上限,被網民贈予“最牛獨董”稱號。而在去年12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劉亞和國際商學院原院長湯谷良,因違規兼職獨董獲利也曾被教育部通報處分。
這些事件從一個側面説明,本應與上市公司沒有重要利益關係的獨董,在相當程度上並不獨立,沒有盡到法定義務。由此也可以窺見,一些上市公司治理架構雖然貌似健全,但實際上並未發揮應有作用。獨董成了花瓶,僅僅用於應付監管要求。
兼職獨董“不務正業”的弊端還不止於此。宋常涉嫌內幕交易被查,説明本應起到公司“看門人”作用的獨董,有時卻成了公司的風險敞口,甚至成為股市黑箱操作的一個渠道。與普通投資者相比,兼職獨董擁有更多信息優勢,一旦缺乏監管完全可以將其轉化為尋租工具。
此外還需警惕,一旦學者與上市公司形成利益共同體,學術勢必被污染。比如,利用學術地位,製造有利於兼職上市公司的虛假信息,誤導市場和投資者。比如,打著學術旗號,散佈表面公允實則含有利於兼職上市公司和個人利益的研究成果。宋常這種涉嫌通過內幕交易、短線交易獲取經濟利益的行為容易界定和查處,而上述不通過內幕交易變現的行為,雖然同樣是追求私利,卻難以定性。這種行為更大的危害在於,有可能擾亂證券市場監管,模糊本應明晰的改革方向。
去年,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對黨政領導幹部在企業兼職(任職)進行清理規範的通知》,禁止高校副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擔任上市公司獨董,不少“高校籍”獨董紛紛辭職。此舉有助於學術界保持應有的獨立。但是,從證券市場的角度看,問題並沒有因此解決。總要有人擔任獨董,誰來對任職者進行背景調查?如何避免獨董成為“花瓶”,只拿錢不議事?如何堵住兼職獨董尋租圖利的利益渠道?這是證券市場自身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維護證券市場的健康環境出發,對於兼職獨董尋租,必須抬高其違法違規成本,實施更嚴厲的監管措施。兼職獨董的原職從業資格和進入證券市場的資格,都應與其獨董履職行為掛鉤,並配合以司法監管,如此,兼職獨董才能去污名化,才能做到謹言慎行,成為公司治理的真正推動者。(邇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