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移民端上“綠飯碗”

2016-02-21 15:38:36|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楊磊

  紅紅的春聯,大大的“福”字。2月15日,正月初八,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上集鎮賈溝移民新村裏濃濃的年味尚未散盡,賈榮偉家裏的氣氛也十分喜慶。這一天,賈家四代40多人相約一起吃團圓飯。

  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也是全國移民大縣,為了服務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淅川縣有16.5萬移民群眾舉家搬遷,離開故土,其中縣內安置移民1.94萬人。

  賈溝村地處丹江河畔,是南水北調淅川縣後靠移民村之一。2011年10月,賈氏兄弟親手拆掉了祖輩留下的大瓦房,搬遷後靠到賈溝移民新村。“我們堂兄弟11家,每年春節,不論在什麼地方打工或上班,都要趕回家聚在一起吃團圓飯。”賈榮偉向記者介紹説。

  賈榮偉的二哥賈榮武告訴記者,經歷南水北調移民搬遷後,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親情的可貴和美好。所以每逢春節,兄弟11家都會輪流辦一天團圓宴,這已經成為家族不成文的規定。

  賈榮偉原來在企業上班,2011年4月,因公司效益不好,他下崗回村,生活變得艱難起來。兄弟們都鼓勵他振作精神,趁年輕創業。

  賈溝村有種柑橘的傳統。2012年春節後,賈榮偉多方籌錢,在村裏承包荒坡地種橘樹。“賈溝柑橘聞名全縣,榮偉承包之後專門找了技術人員,讓柑橘産業成為家庭的搖錢樹,也保護了丹江口水庫的水質。”談起弟弟的吃苦能幹,大哥賈榮勝一臉自豪。

  許多村民找到賈榮偉談合作,2013年,由賈榮偉牽頭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果樹、賣苗木、養羊。合作社社員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2014年12月,南水北調中線正式通水。為了一庫清水永續北送,賈榮偉決定響應縣裏號召,走生態農業和觀光旅遊相融合的路子,“2015年春節後,我挂起‘淅川丹江生態苑’大招牌,開始建一個以柑橘為主、四季瓜果不斷的採摘園”。

  “開飯嘍!”團圓飯的酒菜端上桌,打斷了兄弟們的談論和回憶。“要想丹水清,念好林業經;想要生活富,荒山種果樹。一會兒,咱們去丹江生態苑看看吧。”午飯後,賈榮偉招呼一家人來到村後的山坡上,實地謀劃新年的發展。

  望著愈發青翠的橘園,賈榮偉喜不自勝:“以前這裡是荒山,現在變成了‘花果山’。今年恰逢猴年,有黨委政府和移民部門的大力支持,我要帶領合作社成員共同開發旅遊産業,讓移民們在新家園安居樂業,在‘花果山’上端上‘綠飯碗’,實現致富夢。” 

  離開賈溝移民新村,記者來到丹江河畔的宋崗碼頭。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遠山、鷗鷺、水天一色,幾條漁船靜靜地停泊在一泓碧水中。漁船上,一排排風乾魚被暖陽映得紅彤彤,這些都是漁民自己腌制風乾的。走上馬欣的漁船,馬欣正和妻子忙活著賣風乾魚和鮮魚。

  今年38歲的馬欣,家住馬蹬鎮蘇莊移民村,他從小在丹江口水庫邊長大,十幾歲就跟著父親捕魚,1997年政府引導淅川縣的漁民發展網箱養魚,馬欣從中看到機遇,短短幾年他的漁業養殖就有了規模。

  “自己投資一兩千元,從最初的幾箱慢慢發展到上百箱。當時確實賺錢,那幾年正準備大力發展,國家保護水質,不讓養了,幾十萬元的投入打了水漂。”馬欣告訴記者。

  在淅川,漁業養殖曾經是支柱産業之一,庫區有1.2萬百姓以此為生。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前鄉親們討生活的地方變成了水源地保護區。為了保護水質,淅川4.2萬網箱全部上岸。漁民們多年的積累和心血,隨著一渠清水流走了。

  網箱上岸後,馬欣貸款置辦了3艘電瓶船做旅遊快艇,白天招攬遊客做旅遊生意,晚上撒網捕魚拾起老本行。閒暇時間,他還主動參加庫區護水隊,義務撿拾垃圾。

  40歲再創業多少有些艱難,可馬欣説只要市場好,就有錢賺:“啥都得朝前看,雖説不讓養魚了,但現在水清了,來的顧客更多了,生意越來越紅火。人只要勤勉踏實,就能過上好日子。”

  發展生態經濟林,興辦特色養殖基地,種植大棚蔬菜……如今,淅川縣一大批敢闖敢拼的移民競相創業,不僅端上了“綠飯碗”、走上了富裕路,而且保護了京津冀人民的“大水缸”。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