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要及時揭穿網絡“話題碰瓷者”的真面目

2016-02-24 13:31:14|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王瑞芳

  有關部門將“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定性為假新聞時,提到了一個新詞“話題碰瓷者”——説的是該事件中發帖回應輿論的“江西男友”,其實並非這起事件的當事人。他在全民熱議該事件的時候新註冊了一個微博賬號,發表了兩條虛假的聲明,獲得了7000多次轉發、25000多條評論以及9000多個粉絲。

  我們無從知曉那個網友冒充事件當事人的動機,有可能他只是一個急著想給江西“正名”的熱心人士,有可能他是一個想通過蹭熱點贏得關注的網民,也有可能只是覺得參與一把好玩的普通網友。不管出於哪種原因,這個“話題碰瓷者”都打消了一些人對事件真實性的質疑。

  事實上,在熱點事件中出現“話題碰瓷者”,已經成為網絡輿論場一景。檢索新聞報道,在六小齡童無緣猴年春晚、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天津危化品爆炸等事件中,都有人冒充當事人發表虛假的聲明。只要留心還能發現,每當有熱點事件發生,立刻有一些人將微博名改成與新聞主角極為相似的名字,意欲以假亂真。

  與馬路上的碰瓷者一樣,網絡上的“話題碰瓷者”也是一個令人生厭的群體。有些“話題碰瓷者”作偽是為出名,比如微博上那些冒充主持人白岩松的人,屢屢靠出位言論博眼球、“吸粉”;有些“話題碰瓷者”作偽是為獲利,比如天津危化品爆炸事故後那個在微博冒充死者家屬博取同情,短短幾天騙捐逾10萬元,後來獲刑的女網民。

  那些“一本正經地作偽”的文章,刻意迎合輿論情緒,在網絡上像病毒一樣傳播,給輿論生態造成了不小的困擾。虛假的信息讓原本就撲朔迷離的網絡輿論更加真假難辨,也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更加脆弱,增加了社會溝通成本。而且有些涉嫌造謠傳謠、非法獲利的“話題碰瓷者”,實質上已經踩到法律紅線。

  “話題碰瓷者”把網絡輿論攪渾,是網絡空間的一股“負能量”。對於這種亂象,首先需要廣大網友形成一種共識——不能把無聊當有趣,不能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製造網絡垃圾,甚至違法卻不自知。如果真希望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不僅自己不要萌生當“話題碰瓷者”的邪念,還要對網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多一個心眼,養成甄別信息真偽的習慣,別用轉發、評論、點讚為“話題碰瓷者”捧場。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一些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時,不能一味圖省事,被“話題碰瓷者”的煙幕彈所迷惑。在“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中,就有媒體輕信那位冒牌“江西男友”微博中説要“回鄉創業”的説法,一度影響了輿論走向,讓事情離真相越來越遠。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在輿論場理應擔負起去偽存真的公共責任,要善於揭穿“話題碰瓷者”的真面目,避免更多網友被用心不良者忽悠。

  健康的網絡生態中,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但在現實中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但越是如此,越應該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崇真惡假”的潮流。為公共利益著想,每個人都不應該對那些故意攪渾網絡輿論的“話題碰瓷者”無動於衷,而應該旗幟鮮明地表示反對,司法部門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還網絡一片清朗。(易艷剛)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