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資源瓶頸下的中山突圍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一年翻番

2016-02-27 11:32:33|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鄧晨曦

  資源瓶頸下的中山突圍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一年翻番

  面臨資源瓶頸的中山市,正通過“四換”戰略調整著經濟結構、轉變著經濟發展方式,創造出更有品質的GDP。 中國經濟網王子威 攝

  原標題:資源瓶頸下的中山突圍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一年翻番

  中國經濟網中山2月26日訊(王子威)“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在當前穩增長、調結構的宏觀經濟大勢下,偉人故里中山又一次抓住了發展脈搏,走在時代前頭。

  因為地理面積位居廣東省倒數第二,在土地資源已然遭遇瓶頸的情況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作為破局突圍的對策,近年來,中山深入實施“四換”戰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取得了不可小覷的發展成果。

  2015年,“全市生産總值突破3000億元,同比增長8.4%,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準,“換”字也成了新時期中山發展智慧的集中體現。

  2月26日,“經濟活力看廣東·轉型升級”媒體採訪團走進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薛曉峰介紹了2015年來當地經濟建設的成果和思路。

  騰籠換鳥:就地升級與産業轉移並舉 2015年新增規上線上企業512家

  為了提高有限土地資源的産出率,中山制定了明確的“産業準入門檻”和“淘汰規則”:規定新引進企業的投資強度必須達到每畝350萬元以上(不含地價),産出強度每畝年産值600萬元以上,稅收貢獻每畝30萬元以上或工業稅負率5.5%以上,分別是之前標準的2.3倍、2.6倍和1.7倍;全員勞動生産率低於同行業平均水準20%或低於全市平均水準30%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土地産出率低於每畝200萬元、每畝工業用地産出稅收低於10萬元等的資源依賴型企業,必須建立臺賬,限期實施就地轉型升級或異地轉移發展。

  與此同時,中山市還在先進生産力的改造和引進上大做文章。用薛曉峰的話説,就是“我們一方面要佔據産業高端,一方面要吸引高端産業。”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5年該市加快企業上市步伐,目前全市境內外上市掛牌企業45家,是“十一五”期末的3倍,110多家企業進入深圳前海等區域股權交易平臺掛牌。其中,不少上市公司還實現了對外地企業的兼併重組,如華帝收購百得電器、大洋電機收購北京佩特來等。

  為了扶持企業做大做強,中山特地出臺“助保貸”等金融扶持政策,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19批1272家(個)培育企業(含新建項目)入庫,2015年新增規上限上企業512家,其中凈增231家。

  在吸引高新技術企業上,中山的成績亦尤為顯著,2015年,該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08家、總量達427家,新增省級新型研發機構6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24家,新增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家、市級23家,全年發明專利申請量4867件、授權量992件,創新驅動“四大抓手”比2014年翻番或接近翻番,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電商換市:傳統家電行業插上互聯網翅膀 中山美居品牌成核心競爭力

  專業鎮經濟是中山的一大特色,全市共有18個省級專業鎮和37個國家級産業基地。“推動新型專業鎮建設,是中山經濟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戰場'。”薛曉峰表示。

  在諸多專業鎮之中,涉及家居生活的傳統産業佔據了大部分,例如大涌鎮的紅木傢具、古鎮鎮的燈飾産業、小欖鎮的家電五金,其在全國的市場份額佔有率都蔚為可觀。

  近年來,中山市整合燈飾、家電、傢具、服裝、金屬製品等優勢傳統産業資源,打造了“中山美居”這一城市品牌,加快打造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

  目前,“中山美居”集體商標已成功註冊,成立了中山美居産業聯盟,中山美居創意産業園已引入設計、行銷、電子商務類企業逾200家。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入駐,為傳統産業插上了翅膀,使得來自專業鎮的家居産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據中山市科技局局長尹明介紹,如今,依託全市優勢傳統製造業和民營經濟的“中山美居”已經成為了該市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機器換人:規上工業企業勞動生産率三年提高37.3% 用工減少25萬人

  2016年春晚廣東分會場的一支“機器人之舞”風靡全國,而在中山,另一種機器人之舞發生在企業生産的流水線上。

  近年來,中山大力鼓勵企業“機器換人”,購買先進設備、改造現有生産流程、加強技術攻關,實現減員增效。

  數據顯示,2015年,中山完成工業技改投資156.33億元,增長69.5%。新一輪技術改造不僅帶動一大批企業提高了生産技術水準和勞動生産率,而且有效推動了工業平穩較快發展和産業轉型升級。

  在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過程中,企業引進了一批先進智慧生産、研發設備,應用了大量新工藝、新技術和新材料,極大提升了企業的生産效率,降低了生産成本。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5年,中山市規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比三年前減少25萬人,規上工業企業勞動生産率達15.4萬元/人,比三年前提高37.3%。

  不少企業表示,“機器換人”之後節員增效成效顯著。在採訪團參觀大洋電機生産車間時,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晏展華介紹,原來一條需要130人的生産線,在實施“機器換人”後只需要11個人,不僅解決了招工難的壓力,也使得生産效率提升了近一倍;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提高加工車間設備自動化程度,年新增産值10億元,同時減少用工2800人,人均勞動生産率比技改前提高38%以上。

  空間換地:盤活1200余畝閒置用地解決40多個重點項目建設用地

  為了打破土地資源的“天花板”,中山提出了“空間換地”的戰略,就是加快清理全市“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鼓勵企業將鋅鐵棚車間建成廠房,將單層廠房建成高層廠房,將商業用地轉為工業用地,大力發展工業地産。

  據了解,中山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市級統籌、市鎮聯動、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探索以主城區組團、産業帶、一區多園等模式,推動園區間土地置換和功能轉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三舊”成片成區域改造,積極穩妥推進鋅鐵棚改造,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和城市功能完善。加快發展多層工業廠房和工業大廈,向土地要空間、向集約要效益。

  中山還對全市建設落後和産出低效的44個工業園區進行分類優化整合,統籌土地、能源、環境容量等要素資源,改造低端廠房,提升公共服務水準,為優質項目進駐騰出發展空間,為項目發展創造更好的創新創業環境。

  去年至今年,中山通過盤活1200多畝閒置用地成功解決了40多個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問題,預計項目産出可達1700多萬元/畝。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