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這三年”禦風而行離不開習式“好聲音”

2016-03-04 11:14:07|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在漢語裏,“經濟”一詞是經邦、經國和濟世、濟民,以及經世濟民等詞的綜合和簡化,大有“治國平天下”的浩然之氣。古往今來,抓住經濟發展命脈、扣住經濟建設中心,不僅事關民生冷暖,更關乎國家興衰。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中國經濟建設從改革開放算起,亦有近40個年頭。這一路,篳路藍縷,殫精竭慮。該改的、能改的、可改的,似乎功課過半,剩下的,要麼是“深水區”,要麼是“硬骨頭”。當此語境之下,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下,中國經濟“這三年”涅槃轉身,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乘風破浪、禦風而行——這一系列變化,離不開習式治國理政的“好聲音”。

  有人説,“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這話點出了習式經濟觀的兩大關鍵詞:新常態、創新。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此後,當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別從消費需求、 投資需求 、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生産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與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及宏觀調控方式等九個方面的新變化,提出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特徵。用辯證法的話説,認識矛盾才能分析並解決矛盾。認識新常態,是為了適應新常態;而適應新常態,才能引領新常態。

  新常態就是新挑戰,適應並引領新常態,具體路徑千千萬,康莊大道唯一條: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從春晚跳舞的機器人到無人機市場,從國産大飛機到高鐵技術,從嫦娥玉兔到天河二號……在雙創的浪潮裏,在中國製造2025的旗幟下,創新改變的,不只是營收報表上的數字,更深刻改變著經濟發展的內核。

  在新常態下創新,最當厘清的關係,是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

  這三年,看得見的變化在悄然發生:2013年起,各地陸續啟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2014年,一系列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營運的示範項目被順利推出;2015年,發改委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繼續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去年,公佈了中國省級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責任清單中,明確了省級政府部門必須承擔哪些責任、必須做哪些事情。公權謙抑有度,市場自由競發。權力不再任性,市場愈加活潑。“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是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任務,也是今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所在。這些任務,呼喚的是“強市場”與“強政府”的強強聯合。未來中國經濟的活力,就仰仗這兩“手”之間的協同發力。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理順了,還得在發展中掌握好五大維度。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2016年1月,習近平在重慶調研時指出,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復蘇低迷開出的藥方。此次調研中,總書記還給五大理念分別帶上了動感的“帽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佈局經濟發展,既要抬頭望天,亦要低頭走路。2016年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無疑是最務實的一步。

  正如學者所言,供給側改革按下經濟結構轉型快進鍵。事實上,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首提“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將這項改革形容為“十三五”時期的一個發展戰略重點,直到總書記在江西考察之際再次圍繞這一概念提出要“加法、減法一起做”,再到不久前總書記在重慶調研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線圖”日漸清晰。2016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有了“路線圖”,就有了“定心丸”;有了治國理政的大方略,才有了經濟跨越的小陽春。正因為有了鏗鏘有力的“習聲音”,中國經濟的“四個沒有變”才愈發深入人心——“總的看,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十三五”大幕已啟,直面中國經濟發展大局,困難在、挑戰在,但,辦法亦在、信心亦在。在“習聲音”的指引下,擘畫中國經濟新篇,更叫人信心滿懷。(鄧海建)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