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俄媒稱俄應把超級航母技術賣中國:助其海軍崛起

2016-03-14 15:28:22|來源:參考消息網|編輯:顏觀潮

  俄媒稱俄應把超級航母技術賣中國:助其海軍崛起

  資料圖:遼寧艦航母戰鬥群。

  原標題:俄媒稱俄應把超級航母技術賣中國:助其海軍崛起

  參考消息網3月14日報道 外媒稱,維多利亞女王有一個鍾愛的外孫威廉。他非常喜歡軍艦和大海,儘管他是普魯士親王,但外婆授予他英國海軍上將稱號。當威廉成為德國皇帝後,他想要實現夢想,將國家變成像英國那樣的海上殖民大國。他計劃快速造出和英國一樣多的戰艦。這成為對倫敦的致命威脅,因為後者的全球影響力仰仗的正是舉世無雙的海軍。於是,英國教唆德國與法俄打仗,承諾自己將保持中立,而當柏林開戰後,英國立即參戰並擊潰了德國。

  據俄羅斯《觀點報》網站3月9日報道稱,對德國親王“不正確的”教育是策劃好的行動抑或僅僅是出於偶然,不得而知。回顧這段歷史是想説明,不同的武裝力量裝備結構會導致與不同的國家競爭。

  報道稱,中國軍事開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説美俄軍費約佔GDP的4%,那麼中國僅佔2%。

  報道認為,中國正日益靠近十分重要的分岔口。它訂購的武器的種類決定了它在哪展開軍事活動。未來,這一主觀因素可能戰勝地緣政治利益。

  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利益召喚的是一個方向,而軍備結構指向的則是另一個方向。

  同時,與中國的疆域、經濟和人口相比,中國在各個方向上的軍備仍然不足。

  報道認為,中國的整體軍力不足以威脅俄羅斯,也不足以回擊美國和日本。因此,防禦建立在核彈頭組成的“核保護傘”基礎上。但倘若中國將兵力集中于一個方向,那麼就能把大量現代化武裝力量對準俄羅斯或美國。

  報道稱,如果中國開始建設攻擊核潛艇、先進戰機和防空系統,西方將寢食難安。第二次世界大戰表明,海上大國在水下威脅面前是多麼不堪一擊。自從蘇聯核潛艇時代開啟以來,各國海軍都在仔細聆聽潛艇螺旋推進器的響聲。

  如果解放軍開始採購坦克、運輸機和工程技術裝備,則經受考驗的將會是俄羅斯。

  採購所有種類的武器沒有意義——軍事理論教導人們,同時在所有方面強大是不可能的。

  報道認為,俄羅斯應當克服對武裝起來的中國的恐懼,甚至幫助它走向大洋,而非西伯利亞和中亞平原。無所事事是不行的——不是俄羅斯要碾壓別人,而是別人要碾壓俄羅斯。好在中國已購買俄羅斯武器生産許可證以將它們部署于“正確的方向”——現代級驅逐艦、蘇-30戰機和S-300防空系統。但只有中國的核潛艇編隊才能成為西方真正的心腹大患和主要的刺激因素。

  報道稱,戰略上,俄羅斯必須儘快説服中國訂購和租用幾款俄制核潛艇——就像印度租用“獵豹”核潛艇以獲得相關技術及核潛艇武器。要給出優惠,貴了中國不買。中國的航母令西方神經緊張——中國人已經不把接受俄羅斯的禮物“瓦良格”號看做是愚蠢的行為,這反而激發了他們建造超級航母的熱情。俄羅斯可以建議中國採用排水量10萬噸的暴風級航母方案。

  北德文斯克的核潛艇建設中心2018年前就能滿負荷運轉。建成和交付租用兩三艘攻擊核潛艇(根據國際法不能出售)和暴風級航母會快速加強中國海軍的實力。這種合作還能使俄羅斯提前演練2025年後為俄海軍建設航母的計劃。

  報道稱,應當在俄羅斯軍事院校培訓中國海軍軍官。俄羅斯的軍事學説建立在用潛艇對付敵人軍艦和破壞敵人航運的基礎上。如能讓中國未來的海軍將領接受這種思想,就能促使中國與其他海上強國,而不是與俄羅斯展開軍事政治競爭。應幫助中國人效倣俄羅斯倚重核潛艇的海軍傳統。

  此外,還應與中國舉行聯合軍演,不僅在太平洋,而且在世界各大洋。要讓中國相信,他們在大洋上不是孤立無援的。

  報道稱,上天為俄羅斯打開了“機會之窗”——海上利益碰撞已經開始。2016年2月底,美國情報機構在有爭議的伍迪島(即我永興島———本網注)發現了解放軍的高頻雷達。它使中國可以監控世界主要航線馬六甲海峽的水域和空域。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表示:中國應停止在南海實行軍事化。實際的行動會産生實際的後果。北京回應稱:中國在自己領土上部署必要的國土防衛設施,與美國在夏威夷佈防沒有任何本質上的不同。

  報道認為,為保護島嶼和擴大在該地區影響力,中國不僅需要在這些島附近,還需要在整個東太平洋部署強大的現代化海軍集群。

  那麼,與中國的海軍合作是否會損害與印度的合作?俄羅斯已租借給後者核潛艇,準備移交暴風級航母的相關文件。因此,向中方交付同樣武器和許可證不會改變2個亞洲大國的力量對比。

  印度正在從採購俄羅斯技術裝備向購買設計和許可證、而後自己生産過渡。俄羅斯勢必要為消化因此多出的産能尋找銷售市場。

  中美海上競爭是否會帶來戰爭,就像英德競爭引發一戰那樣?不會——有核的21世紀與20世紀初不同,1945年持續至今的和平就是明證。人們通常兩害相權取其輕。(編譯/胡麗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