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前夕的歷史虛無主義
來源: 《高校理論戰線》 作者: 陳之驊
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現實的,有內部的、外部的,有政治的、意識形態的,等等。但最為直接、最為關鍵的原因是戈爾巴喬夫推行了一條背離社會主義的錯誤路線。這條路線最終瓦解了黨,同時毀滅了蘇聯。戈爾巴喬夫推行這條錯誤路線的表現也是多方面的。從意識形態領域來看,很重要的一點是大搞歷史虛無主義,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歪曲、否定蘇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進而否定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造成了黨內外的思想混亂,同時為國外敵對勢力西化、分化蘇聯提供了可乘之機。這股歷史虛無主義的逆流,在蘇共垮臺和蘇聯解體中起到了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催化劑的作用。
最初遭到否定的是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歷史。歷史虛無主義者把勃列日涅夫時期簡單地説成是一個“停滯時期”,毫無成就可言。當然,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主要是在他執政的後期,蘇聯黨和國家確實出現了很多問題,最突出的是體制改革半途而廢,政治、經濟體制和思想意識日益僵化,領導幹部腐敗和嚴重脫離群眾,以及對外擴張和大國沙文主義。這些問題都是應當認真總結的。但是,這一時期蘇聯歷史的進程並非一團漆黑。勃列日涅夫執政期前期的業績應該説是很不錯的。他上臺以後,很快對赫魯曉夫時期的草率改革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包括取消“工業黨”、“農業黨”,恢復統一的黨的組織,同時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這是被公認為蘇聯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革,其結果使得1966—1970年生産總值年均增加達74%,5年中工業生産增長了50%,而且消費資料生産增長的速度終於趕上了生産資料增長的速度。總的來説,在勃列日涅夫執政的18年中,經濟發展的速度雖然連年滑坡,但始終保持著增長,1971—1975年年均增長率為6.4%,1976—1980年為4.2%,直到80年代初,這一數字還有3.6%。因此,勃列日涅夫時期成為蘇聯綜合國力最強時期,正是在這個時期,蘇聯成為世界兩個超級大國之一。另外,這個時期社會比較穩定,人民的文化和物質生活水準是蘇聯歷史上最高的。應該説,勃列日涅夫時期是在發展中孕育著危機的時期,而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停滯時期”。
當然,歷史虛無主義者主要還不是針對勃列日涅夫時期,而是針對史達林時期。正是在這個時期,蘇聯建成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偉大勝利,戰後國民經濟也迅速恢復。所以,要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特別是要否定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就必然要否定史達林和史達林時期的歷史進程。
對於史達林的批判和全盤否定,是從赫魯曉夫時期的蘇共20大開始的。到了戈爾巴喬夫時期,無論在規模上或是在涉及問題的廣度上,都大大超過了赫魯曉夫時期。在赫魯曉夫時期批判的主要是史達林個人,以及他在領導工作中的各種錯誤,到戈爾巴喬夫時期已經由此發展到批判和否定史達林時期形成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
自從戈爾巴喬夫提出“民主化”和“公開性”的方針以後,批判和否定史達林,否定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恣意擴大“大清洗”運動的錯誤,乃至否定衛國戰爭中黨的領導作用的文章大批出籠。這些文章在批判史達林的同時,突出攻擊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他們把史達林時期建立的制度説成是沙皇制度的變種,是“兵營式的社會主義”,或是“封建式的專制獨裁製度”,沒有民主、自由。有些人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根本就沒有存在過,甚至連“扭曲”的和“變形”的社會主義也夠不上。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來,史達林之所以犯了種種錯誤和“罪行”,主要根源在於制度;而要防止這些現象,必須徹底拋棄這個制度。
上述觀點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史達林執政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確實有過不少重大的失誤和錯誤。但這不是當時歷史進程的主流。史達林時期形成的蘇聯政治、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史達林是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他在蘇聯歷史上的傑出貢獻是不容抹殺的。即使是社會主義的敵人也不否認這一點。丘吉爾在一次講話中曾經這樣評價史達林:“他接過俄國時,俄國只有木犁,他撒手人寰時,俄國已經擁有核武器”。
隨著戈爾巴喬夫背離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路線的發展,歷史虛無主義者已經不以否定史達林為滿足,還進一步直接詆毀列寧和十月革命,否定十月革命所開闢的社會主義道路。有人認為,十月革命“是布爾什維克黨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殊國際環境和臨時政府的無能而發動的一個陰謀”;由十月革命引起的國內戰爭是一場“骨肉同胞之間的自相殘殺”,布爾什維克黨是這場戰爭的“造因者”,應對人民群眾為此而付出的代價負責。
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看來,十月革命給俄國帶來的不是進步,而是倒退。因為“革命前的俄國已經在朝著西方式的資本主義民主發展,之後人為地被布爾什維克掌權所阻止,隨後的社會主義實驗更是把它導向了錯誤的路徑”。因此,十月革命不如二月革命,二月革命不如斯托雷平改革。如果革命在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以後就中止,那麼俄國就可以建立資産階級制度,發展資本主義,因而可能早已實現現代化並與西方先進國家並駕齊驅了。而如果不搞二月革命,俄國也可以在沙皇統治下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斯托雷平的改革就是要在農村形成一個富農階級,在農村建立資本主義的生産關係。至此,歷史虛無主義者的真實面目便完全暴露無遺。
在解體前夕的蘇聯出現的這股歷史虛無主義逆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這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領導人自上而下掀起的一場否定蘇共和蘇聯的革命歷史的運動。其目的是通過批判和詆毀以前蘇聯的最高領導人,首先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史達林,否定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否定十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道路,從而為他們推行背離馬克思主義的“改革”路線製造輿論,為“根本改造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找到根據。
自從戈爾巴喬夫在1986年2月召開的蘇共27大上提出“民主化”、“公開性”的方針,特別是在1987年蘇共中央一月全會上號召實行“最大限度的公開性”和“蘇聯社會不應有不受批評的禁區”之後,社會上的自由化思潮很快泛起,否定黨和蘇聯歷史的現象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1987年2月,在一次全國宣傳工作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戈爾巴喬夫更具體地指出,在蘇聯的“歷史和文學中都不應有被忘卻的名字和空白點”。這個講話,成了以戈爾巴喬夫為代表的蘇共領導,對蘇共和蘇聯歷史重新審視的公開號召。據布熱津斯基在《大失敗》一書中透露,1987年5月,戈爾巴喬夫在與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領導人卡達爾的一次談話中説,蘇聯自1929年以來的經驗全部是錯誤的:實際上蘇聯的經驗有四分之三是令人懷疑的,應該予以否定或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