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內涵豐厚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弘揚、發展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深厚的軟實力。特別是習近平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觀點新論斷,內涵豐厚、思想深邃、意義深遠,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對於我們堅守倫理規範與道德根基,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升治國理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習近平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讀中華傳統文化,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服務,彰顯出其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認知與責任情懷。
第一,立足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傳統與社會實踐,全面梳理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傳承脈絡和發展走向。“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並在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了儒學主導、與釋道等諸家學説“和而不同”的包容態度,呈現出“順時而生”“與時遷移”的長久生命力,體現出“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實踐向度。這些論述精準概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起與嬗變、合流與內化、變革與轉型,釋放出借助傳統資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信號,展示出為中華文明崛起而奮鬥的歷史擔當和自覺境界。
第二,著眼于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多彩的表現形式,深刻闡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精神理念與時代價值。中華傳統文化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中逐漸孕育了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尤其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宗教思想,“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的經濟管理思想,“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理政思想,“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社會倫理思想,“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道德修養思想,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理念。習近平指出,這些優秀的文化價值觀念“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
第三,服務於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實現中國夢的時代需求,明確闡述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標旨向、科學態度與創新路徑。習近平傳統文化觀強調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使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思想內容、傳播載體與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相契合,“引導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我們應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的方針,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