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正文

7旬老太從老家搬到兒子家居住 幾個月後懸繩自盡

2016-03-23 16:10:53|來源:揚子晚報|編輯:李邵鵬

  原標題:7旬老太搬到南京居住幾個月懸繩自盡

  揚子晚報網3月22日訊 21日晚,家住南京棲霞區邁堯路某小區的一名7旬老太在家中的窗戶上懸繩上吊,小區居民發現後立即報警。警方到場後請鎖匠將門打開,經過勘察排除刑事案件,老人留有遺書。小區鄰居及門衛説並不認識老人,因為她幾乎不出門。有人説,老人兩個兒子在南京工作,前不久從老家鹽城將原本獨居的老人接來生活的。心理學專家認為,老人離開原本熟悉的文化和環境,到了陌生環境有眾多不適應,子女除了多關愛他們,也因設法幫助他們建立社交圈子。

  老太窗口懸繩自盡被發現

  當晚7點鐘,家住該小區的一對男女到樓幢後面去收衣服時,隱約看到隔壁窗戶隔著柵欄站著一個人。“當時沒有燈光,我愛人就用手機照了一下,看見老太太趴在窗臺上,脖子上係有繩子,繩子拴在防盜網上,我們嚇得轉身就跑開了。”女青年説,他們立即報警。很快,警方趕到現場發現該住戶門窗關閉,室內沒有燈管,敲門也無人應答,於是請110開鎖匠將門打開。隨後,趕到的120急救醫生發現老人已經沒有生命體徵。當晚,棲霞刑警趕到該住戶家中勘察,排除了刑事案件。據説,老太太留有遺書。遺書具體內容,記者尚無從打聽到,只聽説有句話提到“對不起兩個兒子。”

  老人長期不出門大家都陌生

  該住戶家中裝修整潔,面積達一百幾十個平方,室內堆放了一些數碼産品的包裝盒。此時,老人的兒子尚未回來。樓上一位鄰居説,樓上下見面幾乎不説話,他們並不認識這名老太太,她平日可能不出門,但經常能看到老人的兒子,他們工作比較忙,也天天會回到這裡。小區門衛李師傅説,小區裏很多人,他都認識,見面也會打招呼,但這名老太太,他沒怎麼見過。小區有位鄰居説,老太太70多歲,原本在老家鹽城,後來,在南京工作的兒子出於一片孝心,將她接了過來,可能平日更多的時間是她一個人在家,她也不怎麼出門,或許一時想不開,以至於釀出悲劇。“要是經常串門,説説話,也許人就不會想偏了。”一位鄰居説。

  除了關愛也要幫老人建立社交圈子

  老人為何會想不開,記者尚不能臆斷。不過,獨居老人在家確實容易出現一些突發狀況,輕則摔倒、飲食不得當、精神壓抑,重則突發疾病死亡。南京心理危及干預中心張純博士認為,人是需要社交圈子的,生活需要環境體系支撐,如果一個人離開了原有的家,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就會出現文化衝突,包括方言不一樣,交流也會出現隔閡。城市小區生活相對閉塞,兒女把老家的獨居老人接到城裏,這出於孝心本無過錯。但老人個體生活習慣有差異,接老人到一個新環境要徵求老人意見,不能忽視老人的心理健康。比如説,獨居老人子女不在身邊,他(她)生活在老家,或許有左鄰右捨得張大哥、李大姐作為心理親情代償。“人們常説孩子需要關注,其實‘老小孩’也需要關注,畢竟隨著身體的衰退,心理上也容易沮喪,老人渴望有人愛護他們。”張純認為,子女們把老人接到一個新的環境,除了要從精神上關愛他們,應設法幫他們建立自己的圈子。同時,作為社區居委會也應該為老人提供交流的活動。

  老人如何建立自己社交圈?張純認為一方面依託社區,社區居委會應該對轄區老人摸底,經常組織一些文娛活動請老人參加。子女幫助老人適應新環境,一開始可以多帶著他們與人接觸。比方説,記者的一個朋友小張,幾年前將老家的母親接到南京生活,一開始老人很不習慣,經常覺得住在樓裏無聊,動輒鬧著要回家,兒子上班也不安心。不過小張嘴甜,在電梯裏遇到小區樓上下的老人,他都會主動打招呼,還時常把母親介紹給他們認識。後來,小區的其他老人經常約她一起到附近的公園、超市、菜場,久而久之朋友越處越多,去趟菜場,經過門衛、路邊修車攤攤主、再到菜場,一路上都有熟人打招呼。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