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 將實施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6部門近日聯合召開媒體通氣會。會上透露,2016年,中國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將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以更好地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作用。
從2007年起,中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實行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這一政策有效保護了農民利益,促進了玉米生産的穩定。不過,近年來中國糧食連續增産,玉米是主要的增産品種。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玉米産量為4491.6億斤,同比增加178.7億斤。而由於市場需求低迷影響,2015年玉米消費僅為3500億斤,階段性過剩矛盾突出。
與此同時,受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影響,國際糧價深度回落,中國糧價已成為全球“高地”。國家糧食局調控司副司長羅守全指出,國外玉米及替代品也在深度影響著國內市場,導致供過於求矛盾持續加劇,“國內外主要的糧食品種出現價格倒挂,價差一直保持在每噸幾百億的水準,2015年臨儲價格下調後,玉米市場價格有所回落,但目前國內外玉米每噸價差仍高達600多元,玉米進口增加較多。同時,大麥、高粱、木薯幹、DDGS等玉米替代品進口數量激增,對國內玉米市場造成了較大衝擊。”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當前國內市場消費低迷、加工轉化開工不足,還有玉米庫存不斷增加、東北等核心産區新糧收儲矛盾,以及安全的儲糧壓力比較突出。劉小南説,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勢在必行,“近年來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逐步凸顯,特別是玉米已呈現階段性供大於求的局面,庫存高企、財政負擔加劇,國內外價差較大,收儲和進口壓力逐步增大,用糧企業經營困難突出,不利於生産穩定發展、市場平穩運行和農民持續增收。”
據劉小南介紹,2016年,中國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他強調,這次改革的指導思想與過去實行的臨儲政策是一致的,都是堅持把保護農民利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調節生産和需求,生産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到生産者,以保持優勢産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據透露,具體的補貼辦法將報國務院批准後對外發佈與實施。其中,中央財政補貼的水準各省區將保持一致,還將鼓勵地方將補貼資金向優勢産區集中,充分發揮價格對生産的調節引導作用,體現優質優價,促進種植結構調整。
而隨著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推進,中國對稻穀、小麥等品種收儲價格改革也將穩步推進,從而實現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注重發揮市場形成價格作用的改革目標。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局長趙陽介紹説:“對於稻穀、小麥等品種,將在繼續執行並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基礎上,抓緊研究後續改革方案,以理順不同糧食品種之間合理的比價關係。對於新疆棉花和東北地區正在進行的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將繼續跟蹤總結,借鑒試點中取得的有益經驗,為進一步完善改革方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