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朝核問題考驗中國智慧

2016-04-01 16:12:29|來源:國際在線|編輯:蔣麗麗

  開年以來,東北亞地區不夠太平,先是朝鮮悍然試爆了第四枚核彈,而後又進行了以彈道導彈技術發射的衛星。作為回應,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最為嚴厲的對朝制裁決議;同時,美韓展開了史上規模最大的“關鍵決斷”和“禿鷲”系列聯合軍演;而朝鮮警告稱“將採取先發制人且具有進攻性的核打擊”。朝核問題趨向“危機化”,任何一方非理性的判斷都將給脆弱的朝鮮半島帶來“核戰爭”的危險,從而引發東北亞地區乃至世界性的“鏈式反應”,這一切都在考驗中國智慧,作為朝核問題“重要關聯國”的中國從來也沒有、也不可能置身事外。應對朝核問題需要我們秉持“穩住陣腳、主動應對”的理念,始終堅持國家利益、東北亞地區利益,毫不動搖地維護東北亞地區和平與發展。

  東北亞地區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複合安全困境”

  冷戰結束後,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非但沒有放棄冷戰思維,相反卻不斷刺激朝鮮“求核自保”,藉以強化美日韓同盟。當前,美國更以新“朝核危機”為藉口,在東北亞地區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嚴重破壞了地區戰略均衡。在911後,美國就把朝鮮視為“邪惡軸心”,不斷加大制裁力度,多次發出戰爭威脅,妄圖以壓促變,顛覆朝鮮政權。奧巴馬上臺後,又針對中國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重返亞洲,調整、加強在亞太的軍事基地,加強在亞洲的軍事存在,縱容日本的“右傾化”。在冷戰的遺産下,東北亞地區存在著難以調和的“複合安全困境”,包括地區均勢安全困境、結構性安全困境和核安全困境。在美國的霸權思維和冷戰思維的“雙重影響”下,東北亞地區的“複合安全困境”以及“半島冷戰結構”也難以改變,在一定條件下還會激化,甚至不排除發生戰略誤判的可能性。

  謀求朝鮮放棄“核武器”難度很大

  冷戰結束後,國際社會沒有給朝鮮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的機會。縱然在韓國前總統金大中推行的“陽光政策”下,朝、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但沒有根本改變“朝韓相互敵對的態勢”。朝鮮一度謀求與美國單獨簽署終止“停戰狀態”的“和平協議”,以從“國際法層面”來保障朝鮮政權不被顛覆,但美國拒絕了朝鮮的要求,並不斷強化針對朝鮮的軍事威懾。朝鮮只能採取“先軍政治”,並通過研發“核武器”來確保自己的“國家安全”。一般地講,擁有核武器國家越多,國際社會受到的核威脅就越大;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總會對周邊國家帶來更大的不安全感,即使不是“敵對國”。從地區層面來看,朝鮮半島無核化符合東北亞地區內除朝鮮以外所有國家的利益,也符合公認的“核不擴散”國際倫理。但從國家層面來看,朝鮮無疑是當前東北亞地區最沒有安全感的國家,面臨著國家建設和政權安全“雙重困境”,而最大的不安全因素是來自美日韓軍事同盟的戰爭威脅。同時,聯合國安理會沒有給朝鮮提供充分的、可信的“安全保障”。一旦遭受軍事侵略,朝鮮落後的常規軍事力量根本無力抗衡美韓的現代化軍事力量的打擊,惟有依賴“可信的核威懾”來制止潛在的軍事入侵。在此情況下,謀求朝鮮放棄“核武器”,實現半島無核化,更是難上加難。這也是“六方會談”擱置的重要因素。

  確保朝韓相互安全

  在東北亞地區軍事化、核武化情境下,韓國是感到最不安全的另一方。從歷史和地緣政治上看,曾經統一的朝鮮民族也無奈地視自己為“鯨魚群中的一隻蝦米”,需要小心翼翼地週旋在地區大國之間。當前,在朝鮮半島之上任何軍事衝突都首先是朝鮮、韓國之間的衝突,朝鮮的不安全同時也是韓國的不安全。韓國對於國家安全上的感知實質上是和朝鮮處於同等地位。朝鮮在冷戰後走上了“以核武器來保護國家安全”的“核自保之路”;而韓國同美國結盟,走“大國庇護之路”,同時還要妥善協調好與中、日之間的國家關係。在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道路上,除了要給予朝鮮可靠的安全保障外,還要給予韓國以同樣可靠的安全保障。美國保持在朝鮮半島軍事存在(也包括“延伸核威懾”)的一個重要藉口就是保障韓國的國家安全。朝鮮半島的和平是朝韓“共同和平”,朝鮮半島的安全是朝韓“共同安全”,這是個前提。

  積極推進東北亞地區和平發展

  當今世界最大的時代主題是發展。但在東北亞地區充斥著歷史問題、領土問題、民族主義問題、核擴散問題以及停戰狀態等,這些問題在一定條件的催化下有可能轉化為地區戰爭與衝突。朝核問題在表面上看是對美韓敵對政策的刺激反應,實際上也是在朝鮮在長期的封鎖制裁下,無法融入國際社會而導致的“挫折——應激”效應。長期以來,由於朝核危機的週期性起伏,似乎形成了某種“朝鮮悖論”:一方面,國際社會擔憂對朝鮮的援助會促使其加強軍事技術,發展核武器,威脅地區安全;另一方面,又由於封鎖制裁和軍事威脅,迫使朝鮮不得不搞“先軍政治”,不得不“求核自保”。解決朝鮮核問題,必須跳出“朝鮮悖論”的怪圈,把朝核問題的語境放在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中。東北亞地區能否拋棄傳統思維嘗試接納朝鮮融入地區發展、朝鮮能否拋棄“核訛詐”思維為成為地區正常國家創造條件是朝核問題解決的關鍵。朝鮮半島必須無核化,國際社會也不能承認朝鮮成為事實上的“擁核國”。在此前提下,我們需要積極推動、斡旋朝鮮以正常國家身份進入到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發展進程,引導朝鮮把安全問題轉化為發展問題。

  積極推動重啟六方會談

  從三方會談、四方會談再到六方會談,顯示了東北亞地區國家間關係的複雜性。六方會談遭受挫折的原因不在於六方會談本身,而在於其目標的模糊和非核心議題的干擾。目前,朝鮮的“核威懾”不足以在其與美韓同盟之間形成“可靠的均勢”,朝鮮的安全不會因為“核子試驗”而得到保障。美國的政治不正確導致了朝鮮半島持續20多年的“核危機”。美韓拒絕和朝鮮簽署無條件的“和平協議”,其背後的動機恐怕也是基於“朝鮮政權崩潰論”。在朝與美、韓之間均勢失衡、互信缺失的狀況下,他們之間根本不可能單獨媾和。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符合區域內所有大國的國家利益,縱觀目前的東北亞地區安全局勢和亂局,除了“六方會談”外,還沒有哪一個機制可以囊括相關議題。當前,最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六方會談”重啟,在“六方會談”機制框架內協商安全、共謀發展,並適時推動建構東北亞地區安全機制,在地區安全機制框架建構地區“共同安全”。(杜彬偉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邀研究員)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