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國際>>正文

新華網評:“慈善舊衣被變賣牟利”的誤會從何而來?

2016-04-03 16:41:50|來源:新華網|編輯:韓基韜

  唐 華

  近日,杭州市廢舊衣物回收桶中衣服去向成了全城人民關注的話題,有媒體暗訪發現,這些廢舊衣物並沒有實現老百姓的愛心心願,流向困難人群,而是被企業變賣牟利,一時間廢舊衣物回收桶“蒙塵”,質疑聲、憤怒聲不絕於耳。

  原本以為自己捐出舊衣物是在做慈善,會幫助貧困地區的人們,沒想到衣服輾轉進了收購站,企業從中賺取利潤,民眾的震驚和憤怒可以理解。但復盤整個事件我們發現,如果簡單將“騙子”“黑心企業”“根本不是捐贈”的帽子一股腦扣在涉事公司頭上,似乎也不是很公平。

  早在2014年,這個由環保組織、廢品回收企業以及民政、城管委等部門聯合推出的公益項目就開始運行。而在杭州媒體當時的報道中,清楚寫著這是“再生循環利用”項目,而項目負責人也明確表示,八成新以上的禦寒物品,會捐助給省內的貧困地區或需救濟的災害地區,其他的廢舊衣物當累積到幾十噸後,則由申奇公司委託其下游合作企業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生循環利用。可見,企業原本的主要意圖就是要做廢舊衣物回收,只是“順帶”做慈善。為何當地群眾對此的認知發生了如此大的偏差?恐怕這得從宣傳推廣中找原因。

  相比廢品回收而言,公益事業顯然更容易引起輿論關注,也更容易吸引民眾參與,更何況,該項目本身就帶有公益元素。因而,在推廣過程中,企業或許就會有意無意地用公益的名頭來為項目做宣傳,而淡化其主要意圖。對此,申奇公司副總經理李震也承認,為了引導民眾積極參與,確實存在一些宣傳上放大公益屬性的行為,讓公眾誤解。

  類似的現象,大多數民眾早已見怪不怪。比如在電視廣告中,商家都會或多或少進行誇大宣傳,但如果誇張的成分中裹挾了慈善就會有問題。一方面,慈善是一項很神聖的事業,它照亮了人性中最善良的部分,傳遞著正能量,溫暖了人心;另一方面,近來出現的騙捐醜聞卻一次次揮霍著人們的善念,刺痛了樂善好施者的愛心,也讓公眾為之憤怒。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活動如果與其宣傳的公益屬性有所違背,必然會引起輿論反彈。

  在這起事件中,不光企業要吸取教訓,政府部門同樣難辭其咎。既然民政、城管委等部門參與到項目當中,那就意味著給活動做了“背書”,不少民眾也確實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將舊衣服,甚至是新的衣物捐獻出來。所以,一旦活動遭遇信任危機,倒楣的不光是企業,連同政府的公信力會一道受損。

  因此,既然相關部門參與了,那就不能只挂個名字,卻對項目的運行不聞不問。項目前期的宣傳推廣是不是規範,政府部門要負責把關;廢舊衣物收集上來之後如何處理、流向哪,政府部門要及時跟進、了解情況,不能到了召開媒體懇談會的時候,還是一頭霧水。

  其實,無論是廢舊衣物回收再利用還是做慈善,從本質上説都是在做好事。但不能説,因為這個初衷是好的,就可以用非常手段做宣傳推廣,就可以放鬆對項目進行監管。明明做了好事,卻讓人感覺上當受騙,相信這是誰都不希望看到的。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